• 语与文

    注:本来今晚我是要看专业书的,然而拖延的老毛病又犯了,于是为了理直气壮地虚掷光阴,我暂时扔掉了课本,把今天这样一个小小的思考化作文字,转述给大家。这段话其实是我写完正文后加上去的,随着写正文的过程,今天这个小小的思考也逐渐地完善与扩充,最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自打幼儿园以来,便有一门课称为“语文”。语者说也,文者写也。“语文”的字面意思便是“说”和“写”。由是观之,“语文”这个词概括了这个学科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能力。

    然而“说”和“写”其实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某些人(比如我)自认在说话上还有一些水平,然而真正落实在纸面,却时常觉得表达起来似乎远不如说话来得顺畅。对目前的我而言,最直接的反映就在书写病程记录的时候效率极低,严重拖慢工作进度。为何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常常说得头头是道,真正写起来就遇到很大的阻力?其中一个原因是就是文字表述较口头表述而言,本身就有着很多独特的难度所在。

    不论是听讲座的时候,还是练习英语听力的时候,每个人应该都有所体会。聆听他人讲话,绝大多数情况下获得的是讲者的内容大意、核心思想。至于具体的句子,哪怕是刚刚听到,想要逐字复述都是极为困难的。这就为演讲提供了很多方便:文辞稍显不通畅?问题不大,不影响理解就好。搜肠刮肚却词不达意?用省略词糊弄过去便可。顺序稍显混乱?通过流畅的转折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和思维,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样的瑕疵。总之,讲也就讲一次,听也就听一次,有时没解释清楚的问题还能在答听者问的时候再追加解释,只要讲者想表达的思想本身是系统的、完善的,事后听者在脑中那么一组织、一加工,自然得到一种整体感。阅读文字则不同,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作者无法掌控读者阅读的速度、深度和次数,作者也不可能根据读者的反馈即刻作出进一步说明。于是再精深的理论,再难表述的思想,终将落实到纸面的一个个个字符上,没有其它出路。想不出如何表达?反正不能画个横线空着,也不好说“我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词语,但是这里地方太小,写不下”。文辞不够通畅?要么字斟句酌地修改,要么就赤裸裸地摆在纸上,随时供他人指摘。顺序不够工整?读者只要稍有察觉,回头一翻便一清二楚。此外,在演讲时,讲者的地位、语气、动作、神态,无一不对听者施加影响,而阅读时,前面这些干扰一一被排除(或许地位除外,但即便如此,由于本人不在面前,地位的效应也被大大削弱)。所以写文章,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断绝了一切打马虎眼的可能,一字一句供读者任意地审阅与评判。

    所以写作这件事,就逼迫作者对表达的每个细节进行思考。光有个模糊思想是不够的,要把每个细节具象化,通过语言传达给读者。恐怕这就是写作对作者最大的锻炼与益处吧。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九百九十八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互联网控制,争取人格独立和思想与言论自由,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 发牢骚的打油诗一首,题目我还没想好

    手中病历心头念

    桌上芳腾泪已干

    身虽未动心已远

    三刻五字磨时间

    少年韶光匆匆过

    光阴岂是金能换

    战罢玉龙三百万

    心身俱疲为哪般

    今日打油歌一曲

    焚笔毁砚睨人间

    千年田换八百主

    学霸能做几十年

    人生苦短寂寥甚

    权且梦中寻正见

    无裘无马亦能醉

    一生卢瑟皆随缘

    ——五一节间,万物清明,然万千杂事压心头,心中寂寞无人知。暂借文字放胆,作打油诗一首,发发满腹牢骚,权且博君一笑,手头事务,终须继续乃也。

  • 农历新年……

    现在确实是农历新年了……二零一五年零点零四分。外面烟花声很吵,我一点也不喜欢……

    二月十四日那天对心仪的姑娘表白了,她说她没那么喜欢我,但是可以交往试试。然而在吃了顿饭又聊了一晚上之后终于还是……

    嘛,祝愿看到的诸君心想事成吧。这大概是最高级别的祝福了,“心想事成”这种事,只有神才做得到吧?

    IMG_20150218_160816

  • 统一 Qt 4 和 Qt 5 程序的界面——简单方法

    现在正是 KDE 4 和 KDE 5 家族(原谅我用了这个不严谨的说法,因为解释起来实在有点复杂)世代更替的时候。包括 kate 、Gwenview 等等在内的部分 KDE 应用已经基于 KDE Framework 5 。但是不知是因为功能特性已经冻结,还是开发者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精力解决这个问题, KDE 4 的界面设置对 Qt 5 程序是不生效的,再加上最初 Oxygen 主题标题栏的设计在外观上和窗口内容是整合的,一旦界面不统一,标题栏和内容不能融为一体,观感就会很糟糕。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今日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

    首先,如果是运行着 KDE 4 的话, KDE 4 的界面配置文件是 ~/.kde4/share/config/kdeglobals (有的发行版可能是 .kde 而不是 .kde4),但是对于 Qt 5 程序来说,每次运行的时候读取的文件却是 ~/.config/kdeglobals 。KDE 4 的设置只会修改前者,所以 Qt 5 程序的界面并不会随之变动。到目前为止, Plasma 5 似乎也不会改 KDE 4 的界面配置文件。

    于是想统一界面,方法就很简单了。首先需要装好分别针对 Qt 4 程序和 Qt 5 程序的同名主题,然后删掉当前桌面环境不会修改的配置文件,并且创建一个同名的、指向能够改变的配置文件的符号链接就可以了。

    例如我现在用的是 KDE 4 ,首先装好 KDE 5 的 oxygen 主题(不同发行版的包名可能不同,在 Arch 上这个包现在就叫 oxygen )。

    然后把 KDE 5 的界面配置文件改个名,备份起来:
    mv ~/.config/kdeglobals ~/.config/kdeglobals~

    最后,再创建指向 KDE 4 配置文件的符号链接:
    ln -s ~/.kde4/share/config/kdeglobals ~/.config/kdeglobals

    这样就大功告成了。再启动 Qt 5 程序,显示效果非常完美。

    一会得把这方法写到 Arch 的 Wiki 上去……

  • 新年2015,我也凑个热闹……

    没力气做个年终总结,只是随便写点东西。

    2014年,被现实生活的浪潮裹挟着狼狈前进,愿自己在2015年能够过得从容一些,找回一些真我。

  • 推荐一个无印活页本(文昌文具?)

    不知道是否有人像我一样用活页本。

    首先上个链接。因为实在是找不到官方网站什么的,只好给一个×宝的链接了。

    这个叫做“文昌”的活页本最早是在鄙校的超市中看到的。只有一个上书“文昌文具”的腰封,拿掉腰封之后看不到任何标志,封皮是竖条纹+喷砂处理。非常简洁干净,拿在手里质感也还不错。耐久度上也与“×边”之类的品牌不分伯仲。不过这个厂子大概实在是太小,连×宝上也只能搜到一家店面卖这个品牌。

    嘛……其实推荐这个,或多或少也是在怀念自己在BJMU度过的一点点时光啦……

  • “智商不够为何还要学数学”

    今天看到网友Enigma Huang网志中的《智商不够为何还要学数学》这篇文章,原文如下:

    晚上看到华工基友的消息,他的两门数学课都拿了满绩(95及以上)。虽然我这个学期的专业课成绩还没出来,但是知道大抵也就是7字头的了,不可能再高。感觉自己这个学期在数学上似乎并没有给足够的重视,只有在期末考试前一个月才开始努力,但是最后还是考得一塌糊涂。这让我不得不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学数学。但是自己又不想转专业,还是希望能读下去,起码老老实实熬过大二,大三分专业应该好些了吧。

    想起一段在《罗马人的故事》中看到的话,摘抄下来权作自勉:

    我不会说,这是由于我们的天分,因为这样说显得过于傲慢。我只想说,这是源于我们的勤勉,源于我们的热忱,源于我们对名誉的尊重。

    人生就是怀着这样的理想不断努力。但是,只有少数人可以得到显赫的声誉。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人,我想至少还值得从默默无闻和被忘却中得到拯救。

    ——小普林尼写给塔西佗的信

    我想Enigma兄的智商还是在多数人之上的。只是在数学面前,大概没有什么人觉得自己的智商——或者更准确的说,智慧——是真正够用的。这种有心无力之感,想必善思之人都能够体会。

    那么,对于智商更加不够的我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

    我的回答是:

    这是源于我们的热忱,源于我们对数学、对自然哲学、乃至对宇宙本身的敬畏,源于我们对耀眼的智慧之光的崇敬与欣赏,源于我们对突破思维疆界、发现新天地的渴望。

    即使只是苇草,亦欲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这样的回答,够中二嘛?

  • 《论语》三则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闲愁?闲出来的愁?无病呻吟?

    每天晚上我都会反复地想一些事情,然后难以入眠。今天则又是“我是否当初选错了专业”。之所以又想起这个问题,部分原因是今天重温了《计算的极限》系列文章,而这个问题也确实萦绕在我脑海很久了。

    其实我选择临床医学作为专业,即使不是不折不扣,也至少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偶然。当时的成绩考SJTU中意的专业似乎不太够,于是放弃了落在我头上的SJTU自主招生名额,这时候恰好又有了BJMU的自招机会,我参加之后恰好考得还不错,使得报考BJMU十拿九稳了。加上父母大人也都是医生,我也很崇敬这个职业,还想着探究一下人类的奥妙,于是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医学生。

    无论是进大学之前还是进大学之后,我都在有意无意地骗自己说自己还蛮喜欢医学,而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竟把它当成了真实。后来我扪心自问,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可曾主动地找过医学书来看吗?一次都没有。即使是入学以后,绝大多数时候也是抱有某种功利的目的,而非自身的兴趣来看书。这和我单纯地为了追求领悟的愉悦,主动找数学、物理、计算机方面的书籍来读的情形则是全然不同。

    我不喜欢临床医学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不比那些“好学生”们那样啃得动书本。我以前不把看书作为一件难事,直到学医之后才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真的很难啃。理工科学生大概很少会喜欢一个需要大量背诵的学科,相比之下,摆弄一些零件、仪器或是算式要有趣得多。我承认每个学科都离不开一些记忆性的内容,然而理工科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临床医学则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就算你大脑堪比计算器、眼神堪比扫描仪,耳朵堪比多普勒雷达,通读柏拉图阿奎那康德罗素维特根斯坦,也仍旧推理、计算不出来一个两岁儿童在体温38度的情况下每天每千克体重应该补多少液体,了解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背诵前人用患者的生命换来的“神秘数”。每个亚专业每一年的新版诊疗指南就是待背诵的圣经。实际使用中,通常没有翻书的时间,没有验算的可能,没有重来的机会。

    然而背书终究是无趣的,绝大多数时候这些知识并无深刻的洞见可言,也就无法给人带来顿悟的愉悦。而如果没有反复数次未能记住,带来的挫败感却是实实在在的。我以前一直不太看得起文科生(哲学系除外,虽然我并不同意把哲学与文史并列),但我此时有点想知道他们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虽说中国内地的现代医学专业是不招文科生的,然而我常常想,是不是即便是招个二流中学的文科生,也能轻松碾压当年颇有些理科生骄傲的我(们)呢?

    那些比我成绩好的学生之中的大多数却似乎看起来比我“蠢”得多,至少他们是不太想这些问题的。在他们看来,做物理题也是学习,背医学书也是学习,没有太大不同。平时看看教材和参考资料(也确实看得进去),拿些不错的成绩,闲时就聊聊八卦,看看娱乐向的电视节目,然后就这样似乎还是颇为开心地生活。即使少数人想过,并且和我谈起过一些心向往之的东西,也大多叹一口气,然后继续做手头上的事。当然也许是我太迟钝,没有看出他们的苦楚,也或许是他们比我更有智慧,能够看淡一些我还看不淡的东西。至少他们能静下心来做事,将来大概也能混得不错,为这个世界做一点贡献,某种程度上也还挺让人羡慕的。

    为什么不尝试转专业/复读/毕业后直接转行呢?父亲大人说我不是什么非凡的天才,能混到本博连读的机会不容易,就莫要好高骛远,还是要走一条稳妥而平凡的路。这一点我不得不承认。毕竟就是那些我有些看不起的同学们,他们的高数、物理、化学成绩也多在我之上。凭什么认定我转行之后,境遇就比现在更好?随着年纪的增长,需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机会越来越少,转行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没有笑对风险咬牙冲刺的魄力,就注定随波逐流,平庸下去。

    有人说我之所以会想这些,还是因为太闲。如果每天忙得团团转,大概倒头便睡,不会有闲心浪费好几个小时来码字。只是那样的话,我大概只会更加看不起自己了。

    我码下这些文字,是希望有人看到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然而别人看到了,能给我提供什么实质性帮助吗?或者至少有人能给我一个我未曾想到过的、新鲜的安慰吗?大概只会被人说成是无病呻吟。然而我是不相信除了沽名钓誉、骗钱、应付考试和完成作业以外,有什么人有心情去无病呻吟的,那只是别人还体会不到作者的苦处罢了。当然,人类并没进化出心灵感应,这不是任何人的过错。

    和我一样不甘平庸的平庸之辈们啊,我赦免你们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