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愁?闲出来的愁?无病呻吟?


每天晚上我都会反复地想一些事情,然后难以入眠。今天则又是“我是否当初选错了专业”。之所以又想起这个问题,部分原因是今天重温了《计算的极限》系列文章,而这个问题也确实萦绕在我脑海很久了。

其实我选择临床医学作为专业,即使不是不折不扣,也至少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偶然。当时的成绩考SJTU中意的专业似乎不太够,于是放弃了落在我头上的SJTU自主招生名额,这时候恰好又有了BJMU的自招机会,我参加之后恰好考得还不错,使得报考BJMU十拿九稳了。加上父母大人也都是医生,我也很崇敬这个职业,还想着探究一下人类的奥妙,于是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医学生。

无论是进大学之前还是进大学之后,我都在有意无意地骗自己说自己还蛮喜欢医学,而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竟把它当成了真实。后来我扪心自问,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可曾主动地找过医学书来看吗?一次都没有。即使是入学以后,绝大多数时候也是抱有某种功利的目的,而非自身的兴趣来看书。这和我单纯地为了追求领悟的愉悦,主动找数学、物理、计算机方面的书籍来读的情形则是全然不同。

我不喜欢临床医学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不比那些“好学生”们那样啃得动书本。我以前不把看书作为一件难事,直到学医之后才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真的很难啃。理工科学生大概很少会喜欢一个需要大量背诵的学科,相比之下,摆弄一些零件、仪器或是算式要有趣得多。我承认每个学科都离不开一些记忆性的内容,然而理工科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临床医学则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就算你大脑堪比计算器、眼神堪比扫描仪,耳朵堪比多普勒雷达,通读柏拉图阿奎那康德罗素维特根斯坦,也仍旧推理、计算不出来一个两岁儿童在体温38度的情况下每天每千克体重应该补多少液体,了解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背诵前人用患者的生命换来的“神秘数”。每个亚专业每一年的新版诊疗指南就是待背诵的圣经。实际使用中,通常没有翻书的时间,没有验算的可能,没有重来的机会。

然而背书终究是无趣的,绝大多数时候这些知识并无深刻的洞见可言,也就无法给人带来顿悟的愉悦。而如果没有反复数次未能记住,带来的挫败感却是实实在在的。我以前一直不太看得起文科生(哲学系除外,虽然我并不同意把哲学与文史并列),但我此时有点想知道他们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虽说中国内地的现代医学专业是不招文科生的,然而我常常想,是不是即便是招个二流中学的文科生,也能轻松碾压当年颇有些理科生骄傲的我(们)呢?

那些比我成绩好的学生之中的大多数却似乎看起来比我“蠢”得多,至少他们是不太想这些问题的。在他们看来,做物理题也是学习,背医学书也是学习,没有太大不同。平时看看教材和参考资料(也确实看得进去),拿些不错的成绩,闲时就聊聊八卦,看看娱乐向的电视节目,然后就这样似乎还是颇为开心地生活。即使少数人想过,并且和我谈起过一些心向往之的东西,也大多叹一口气,然后继续做手头上的事。当然也许是我太迟钝,没有看出他们的苦楚,也或许是他们比我更有智慧,能够看淡一些我还看不淡的东西。至少他们能静下心来做事,将来大概也能混得不错,为这个世界做一点贡献,某种程度上也还挺让人羡慕的。

为什么不尝试转专业/复读/毕业后直接转行呢?父亲大人说我不是什么非凡的天才,能混到本博连读的机会不容易,就莫要好高骛远,还是要走一条稳妥而平凡的路。这一点我不得不承认。毕竟就是那些我有些看不起的同学们,他们的高数、物理、化学成绩也多在我之上。凭什么认定我转行之后,境遇就比现在更好?随着年纪的增长,需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机会越来越少,转行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没有笑对风险咬牙冲刺的魄力,就注定随波逐流,平庸下去。

有人说我之所以会想这些,还是因为太闲。如果每天忙得团团转,大概倒头便睡,不会有闲心浪费好几个小时来码字。只是那样的话,我大概只会更加看不起自己了。

我码下这些文字,是希望有人看到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然而别人看到了,能给我提供什么实质性帮助吗?或者至少有人能给我一个我未曾想到过的、新鲜的安慰吗?大概只会被人说成是无病呻吟。然而我是不相信除了沽名钓誉、骗钱、应付考试和完成作业以外,有什么人有心情去无病呻吟的,那只是别人还体会不到作者的苦处罢了。当然,人类并没进化出心灵感应,这不是任何人的过错。

和我一样不甘平庸的平庸之辈们啊,我赦免你们的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