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谷歌退出中国声明(英文原版+中文翻译)

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天,.朝的顺民们,醒醒吧。等天,.朝成了朝,.鲜就来不及了。

Like many other well-known organizations, we face cyber attacks of varying degrees on a regular basis. In mid-December, we detected a highly sophisticated and targeted attack on our corporate infrastructure originating from China that resulted in the thef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rom Google. However, it soon became clear that what at first appeared to be solely a security incident–albeit a significant one–was something quite different.
First, this attack was not just on Google. As part of our investigation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at least twenty other large companies from a wide range of businesses–including the Internet, finance, technology, media and chemical sectors–have been similarly targeted. We are currently in the process of notifying those companies, and we are also working with the relevant U.S. authorities.
Second, we have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a primary goal of the attackers was accessing the Gmail accounts of Chinese human rights activists. Based on our investigation to date we believe their attack did not achieve that objective. Only two Gmail accounts appear to have been accessed, and that activity was limited to account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date the account was created) and subject line, rather than the content of emails themselves.
Third, as part of this investigation but independent of the attack on Google,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 accounts of dozens of U.S.-, China- and Europe-based Gmail users who are advocates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appear to have been routinely accessed by third parties. These accounts have not been accessed through any security breach at Google, but most likely via phishing scams or malware placed on the users’ computers.
We have already used information gained from this attack to make infrastructure and architectural improvements that enhance security for Google and for our users. In terms of individual users, we would advise people to deploy reputable anti-virus and anti-spyware programs on their computers, to install patches for their operating systems and to update their web browsers. Always be cautious when clicking on links appearing in instant messages and emails, or when asked to share personal information like passwords online. You can read more here about our cyber-security recommendations. People wanting to learn more about these kinds of attacks can read this U.S. government report (PDF), Nart Villeneuve’s blog and this presentation on the GhostNet spying incident.
We have taken the unusual step of shar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attacks with a broad audience not just because of the security and human rights implications of what we have unearthed, but also because this information goes to the heart of a much bigger global debate about 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China’s economic reform programs and its citizens’ entrepreneurial flair have lifte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people out of poverty. Indeed, this great nation is at the heart of much economic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oday.
We launched Google.cn in January 2006 in the belief that the benefits of increased access to information for people in China and a more open Internet outweighed our discomfort in agreeing to censor some results. At the time we made clear that "we will carefully monitor conditions in China, including new laws and other restrictions on our services. If we determine that we are unable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utlined we will not hesitate to reconsider our approach to China."
These attacks and the surveillance they have uncovered–combined with the attempts over the past year to further limit free speech on the web–have led us to conclude that we should review the feasibility of our business operations in China. We have decided we are no longer willing to continue censoring our results on Google.cn, and so over the next few weeks we will be discussing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basis on which we could operate an unfiltered search engine within the law, if at all. We recognize that this may well mean having to shut down Google.cn, and potentially our offices in China.
The decision to review our business operations in China has been incredibly hard, and we know that it will have potentially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We want to make clear that this move was driven by our execut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out the knowledge or involvement of our employees in China who have worked incredibly hard to make Google.cn the success it is today. We are committed to working responsibly to resolve the very difficult issues raised.
Posted by David Drummond, SVP, Corporate Development and Chief Legal Officer

译文:
与其他很多著名组织一样,我们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网络攻击。去年12月中旬,我们检测到一次来自中国的,对我们集团网络设备高度精密和有针对性的网络攻击,在此次攻击中,谷歌公司的知识产权遭到窃取。我们很快就查清这并非只是一场单纯的安全事件。
首先,此次攻击并非仅仅针对谷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至少有其他20家大型公司也成为了类似的攻击目标,这些公司所在的行业分布广泛—包括互联网、金融、科技、媒体和化工行业。我们目前正在通知这些公司,并与美国有关部门携手展开调查。
第二,我们有证据表明攻击者的主要目标是入侵中国人权活动者的Gmail邮箱账户。根据我们掌握的调查数据,我们确信他们的攻击还未能达此目的。只有两个 Gmail账户有被侵入过的迹象,而入侵者的活动范围也仅限于账户信息(如账户创建时的数据)和邮件主题,而不是邮件内容。
第三,我们在对谷歌案件的调查中发现,有很多拥护人权活动,注册地在美国、中国和欧洲的Gmail邮箱账户似乎经常受到第三方侵入。入侵者并非是通过Google的安全漏洞进行攻击,而极有可能是通过在用户的电脑内植入钓鱼网页或是恶意软件来达到目的。
我们已经利用从这次攻击中所获取的资料,改善基础设施及架构,提高谷歌及我们用户的安全。从个人用户来说,我们我们建议他们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信誉好的反病毒和反间谍软件程序,给他们的操作系统安装补丁,并更新所使用的网络浏览器。在点击即时信息和电子邮件的链接时,或要求在线提供个人密码等个人资料时,要保持警惕。在这里,你能够阅读到更多我们所提出的关于电子安全方面的建议。如果希望获得更多关于这种类型攻击情况,请阅读美国政府的这份报告(PDF)。
2006年1月,虽然我们对一些搜索结果将受到审查而感到不适,但为了加强与中国用户的联系以及建立一个更为开放的互联网环境,我们还是发布了 Google.cn。从发布之日起我们就有着明确的运营思路—我们将仔细审视中国的运营环境,包括新法律的发布以及对我们所服务领域的其他规定。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无法取得既定目标,我们将毫不犹豫的重新考虑我们在中国的发展策略。
这些未经报道的攻击和监视,以及过去几年来政府试图进一步限制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已使我们得出结论,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在中国的业务运营。我们已决定我们将不再继续审查Google.cn上的搜索结果,且如有可能的话,未来几周内我们将与中国政府就我们是否可以依法运营一个未经过滤的搜索引擎展开讨论。我们认识到这可能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关闭Google.cn,并有可能关闭我们设在中国的办公部门。

本文来源于誰的米(cderme) http://www.cderme.com , 原文地址: http://www.cderme.com/3173.html

看过《轩辕剑外传·云之遥》宣传动画之后的一点想法

离云之遥在台湾发布只剩下一天了。第三波宣传动画让我们一睹了实际游戏画面的风采。说实话,我对RenderWare这款古老的引擎抱有的希望并不大,但云之遥的画面着实让我惊异。贴图素质一般但风格清新明丽,阴影渲染绝佳,没有HDR效果但Glow做得非常到位,使得整体气氛给人以舒适的感受。除此之外,云之遥依然延续了汉之云中的水墨效果,使得游戏整体上更有自己的风格。
 
记得看到一个研发人员的手札上说:“我们要做中国的FF。”也许这样的话听起来不现实,但我相信只要有这份志向和勇气,终有一天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说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仙剑奇侠传五,目前仙剑五仍然没有实际画面放出。不知仙剑五又能做到什么样子?我并非看不上北软,恰恰相反,我对北软的期待一贯是高于上软的。但上软解散,北软刚刚接手,档期就是2010年夏,当前的研发进度又很有限……最终做到怎样,不能不让人隐隐担心。
 
加油吧……只能这样说了。

又一年

其实对于新一年的到来,我一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反正就是一天一天过呗。直到我又去驱动之家看些硬件新闻的时候,看到驱家的“年度十大××××”的盘点,才蓦然想起整整一年前我也看过相同的内容。2008年的年度盘点真的就像发生在昨天,开始关注硬件因而光顾驱家也似乎是不久前的事情。一年又一年,人生其实没几个一年。
 
昨天去VeryCD淘到了仙剑三的原声,在听着。相比仙三外、仙四,仙三的音乐给人以更舒服的感觉。难不成是现在老了,太刺激的过于伤神,因而更喜欢听一些轻松的?也许仙剑三才算得上软的巅峰一作。如今上软解散,北软接手,我还是有所期待,但期待的同时不禁也有些担心,仙剑还能撑多久?国产单机还能撑多久?这些都是未知数。资金不足,人才稀缺是国产单机厂商共有的问题,此为内忧。外患方面,正版销量在国内本就寥寥,更何况还有广电的施压以及全社会对电子游戏的唾骂和围追堵截。也许我们的儿子的儿子就只能望着国外的大作出神,再也回忆不起国产游戏在千禧年曾有过的一小段辉煌。
这样未免太过悲观,我宁愿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情况会越来越好。
 
说了这么多仙剑的问题,看似不着边际。其实仙剑或者说游戏,代表了我们的美好回忆。新一年了,不免总要追忆过去的美好,至于将来,变数尚多,所谓“展望”,到头来往往也不过一场空。暂时写到这里,未来的事情就让它慢慢发生吧。

[转]纪念btchina君

声明:本文由于转载太多,作者难以考证,如果您是作者,请尝试与我联系。

最近我发现在自己的Space上,“原创”文章越来越少,而且内容越来越黑暗和反叛。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伟光正对互联网的制裁早已从幕后走向台前,对网络略有些了解的人也早就看出CCAV新闻里那些所谓“整治不良信息”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严格说来,btchina的被整我们其实并无甚立场在这里说话。但这恐怕只是一小步,伟光正对国外网站的浏览限制早已开始,对国内网站的“整顿”也愈演愈烈,接下来不知还将会有多少网站罹难。好在VeryCD如今还可以连接(北京联通),也许几个月之后,或是几年之后,当然最有可能是伟光正真正注入新鲜血液的时候,整个环境会得到改观。

所以,作为卑微羸弱的我们,恐怕也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悼念一下在这场悲剧中死亡的网站,虽然就我个人而言,btchina并没有用过几次。

 

—————————

2009年12月7日,就是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在哥本哈根开会的那天,我独在网上徘徊,遇见X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btchina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我们用了btchina那么久。”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关注的网站,大概是因为往往有不和谐因素之故罢,收入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坚持造福p2p大众的btchina,点击率颇为让人欣慰,即便最终仍挡不住光腚X局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多少个宅男宅女的叹息,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砖家学者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十二月二十五日也只有十几天了,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三个被害网站之中,btchina是我的最爱。最爱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btchina,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btchina。

他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多年前尚在大学校园内,搜索资源的时候无意发现。资源最集中的一个就是他;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快大三,被强拖出校写生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网站告诉我,说:这就是btchina。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集中那么多资源,反抗一广有羽翼的光腚X局的网站,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他却常常低调着,页面万年朴素着。待到大三,写生完之后,他慢慢走入我的生活,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低调着,页面很朴素。待到我用上电驴,往日的资源已经吸引不了我,准备陆续开始改用电驴的时候,我才见他虑及前途,黯然至于整顿。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我在7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论坛发布消息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光腚X局居然开枪,死伤至数个网站,而btchina君即在遇害者之列,罢了,还扬言这只是黑夜的开端。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低调着的朴素的btchina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局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伊甸园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页面上还有光腚X局的通知。

但光腚X局就有令,说他们是“非法”!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他们创始人已经被抓了。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他,btchina君,那时是浑然不知的。自然,p2p网站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光腚X局前中弹了,一纸通知,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无数宅男宅女想扶起他,已然是无效,立仆;论坛长老们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也立仆。但他还能坐起来,创始人在主页辟谣自己并没被抓,但是网站无期限关闭,于是终于死掉了。

始终低调的朴素的btchina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申明为证;美剧字幕好而快的伊甸园君也死掉了,有他自己的论坛为证;只有一样美剧字幕好而快的悠悠鸟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网站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制度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但是中外的执法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网站,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宅男宅女的杯具。人类的杯具的历史,正如人参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p2p网站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他们字幕组没有收入。

然而既然有了杯具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宅男;宅女,腐女 同人们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低调的和朴素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p2p网站临难竟能如此快速。

我目睹中国网站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更新快速,资源深厚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p2p网站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btchina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btchina君!

[转]有图有真相——用事实说话,看Google是怎样被央视CCTV陷害的

声明:本文转自“试;水;的;鸟’s Blog”,原文地址涉及敏感信息,不便直接贴出,大家可先翻-墙,并使用谷歌搜索相关内容。
 
 

近日,央视爆出谷歌搜索出现大量黄色词条的信息。一个引起舆论强烈反响的例子是,在谷歌搜索“儿子”竟然也能搜索到黄色词条。那么,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谷歌是如何被陷害的:众所周知,谷歌关键词提醒是计算机自动摘取最近最流行的关键词来生成的。于是某些人利用这一点,大量在谷歌上搜索黄色词汇,陷害了谷歌。

在谷歌搜索趋势图,Google Insights for Search,以及一些第三方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
在央视曝光谷歌之前7天:

1.有人故意在谷歌大量搜索黄色词汇,使单日黄色词汇搜索量同比猛增 5950% ,单月搜索总量与上月相比增幅达数千倍
2.这些搜索量100%来自北京
3.这些搜索量几乎呈线性急剧上升,理论上这些瞬时搜索量应该服从正态分布并是突发性的,换句话说,这是有人故意为之。

以下再附上几张类似图表,请注意峰值全部在6月17日,即CCTV节目(6月18日)播出的前一天。


为做对比,说明搜索引擎的统计应该是什么样子,我来附上一张对关键词“天气预报”的搜索统计图表,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全年搜索量应该大致呈均匀分布,考虑到搜索引擎的普及使用,会有一个逐渐升高的趋势,但绝不可能出现在某个月份呈直线上升的情况。

那么,还有一种可能,是不是北京的人们在6月份,由于夏天到来,荷尔蒙分泌过多,导致对“儿子母亲不正当关系”这样的黄色词汇搜索过多呢?我们且来看这张对关键词“日本女优”的搜索统计图表,

可以看到,对关键词“日本女优”的搜索量全年大致呈均匀分布,甚至在近期有下降的趋势。那么,这种近期全民荷尔蒙分泌过多的情况也应该被排除了。并不是说对所有黄色信息都有大量的搜索需求。搜索数量呈急剧上升的关键词,只局限在媒体大书特书的几个词汇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其急剧上升阶段和峰值都在媒体报道之前,显然,这不是自然的结果,那么,答案是什么呢?是谁让谷歌如此低俗?

[转载] 谈论 学习一下德国人民的翻墙精神

 

引用

学习一下德国人民的翻墙精神
最近常听到有人抱怨穿墙太麻烦,俺心里就嘀咕:你要是知道当年德国人民翻墙的艰辛和危险,或许就不会再抱怨翻GFW这堵墙的麻烦了。
  说到德国人的翻墙,比较关心政治的同学应该会联想到大名鼎鼎的“柏林墙”(具体介绍见“这里”)。从某种意义上看,东德共党在60年代建造的柏林墙和中国共党在21世纪架设的GFW真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堵“墙”都是用来阻止本国人民对自由的追求。各位同学们目前的处境,和当年东德老百姓的处境也很类似——都在挖空心思琢磨翻墙之术。
  有鉴于此,俺今天特地献上当年收藏的一篇翻(柏林)墙的老文章(附在后面),希望给那些正在翻墙或者准备翻墙的同学打打气,鼓鼓劲。为了追求自由,突破GFW的那点麻烦算得了什么(翻墙的入门介绍在“这里”或“这里”)!记得电影《侏罗纪公园》里面有句台词:生命总会找到自己的出口。俺借用一下,篡改成:追求自由的人,总能找到“墙”的突破口。
  另:此文的作者已不可考(至少俺是没考证出来),不过里面的事例可能摘自“北明”发表在“中国报道周刊”(被墙)的一篇文章(见“这里”)。 ------------------------------------------------
翻越柏林墙的故事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肯尼迪《柏林墙下的演说》,1963年6月25日于西德市政厅柏林墙前。
  德国的柏林墙是东德于1961年在自己的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不让东德人逃入西柏林,在柏林墙建立之前,大约有250万东德人逃入西柏林,1990年柏林墙被拆除,随后东德加入了联邦德国,两德实现了统一。
   肯尼迪曾评价柏林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于抵御外敌,而是用来对付自家百姓的墙”。但是对于德国人来说,柏林墙所代表的不是肯尼迪,冷战这样的大字 眼,而是数以万计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在这堵墙边,用自己的生命,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的名字,叫做“自由”。
  仅在此记 录自己了解到的一些故事。常觉得,我国和西方的历史,记录很不一样。在我国的历史记录里,少有这样详尽,乃至繁琐的小人物的记录。所以读西方的历史,经常 觉得过于平淡,过于拘泥细节而不见大方向。然而,却自有一种力量在。柏林墙的故事,在西方的历史里,感觉不但不惊天动地,或者剑拔弩张,反而竟然多有幽 默。当然,是黑色幽默。 又一个“中国长城”   万没有想到,在柏林墙纪念馆会读到我们中国的名字。柏林墙工程的代号,就是“中国长城第二”。
   1961年8月,一个沉闷的夏天。对于大量东德人经柏林逃往西方已经忍无可忍的东德人和苏联人搞了一个漂亮的偷袭。8月12日凌晨1点,2万多军队突然 开到东西柏林边境,立刻开始了修筑柏林墙的工程。应该说,这个以我国长城命名的工程,准备还是很充分的,绝对不是豆腐渣工程。仅仅到13日凌晨,第一期工 程全部完工,整个东西柏林被铁丝网全部分割,再加路障。柏林墙正式树立了起来。
  不过上帝实在会开玩笑,就在柏林墙的修筑过程中,东德人就开始 äº†ç¿»è¶ŠæŸæž—å¢™ï¼Œé€ƒäº¡è¥¿å¾·çš„â€œæ Ÿæž—墙传说”。东德人的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的精神,给柏林墙的历史研究留下了千古之迷,到底是先有柏林墙,再有翻越行动,还是 未等墙树起来,就已经开始了翻越,竟然永远无法得到一个答案了。
  历史记载,柏林墙初步完成,即东西柏林正式分割,在13日中午12点37分, 最后一个路口宣布封锁为标志。但就在13日,最早明白过来的东德人已经开始用生命搏击柏林墙,当天,一位技工跨过正在树立的铁丝网跳进了西柏林,有人跳进 运河游到了西柏林。然而,天意弄人,谁也没想到记录他们踏上西德领土的时间。
  13日上午,西德人涌向柏林墙,向墙那边的同胞投掷自己的通行证,身份证件。到苏联军队能够阻止这一举动前,数以千计的证件已经被扔到了东德同胞的手里。大批东德人借机混在返回西柏林的西德人中间偷渡逾越了柏林墙。
   13日下午,柏林墙树立以后,第一个逾越柏林墙的人出现了。一个青年在光天化日之下,用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向铁丝网。但是,三名警察追上了他,将他打倒 在地,谁也没有想到,被打倒的他竟奇迹般又站了起来,夺过警察的枪,一边与警察对峙一边继续向西柏林飞奔。警察是尽职的,他们不顾这个年轻人的枪,冲上去 和他又一次扭打成一团,并且一刀刺进青年人的膝盖。这次这个年轻人失去了奔跑的能力,面对三个警察,结局已经注定。
  然而,上天决心要给大家看一幕喜剧而不是悲剧。就在此刻,西柏林群众雷鸣般的怒吼惊醒了三名警察,他们已经越过了柏林墙,现在是在西德的土地上,他们不再是警察,而成了违法者。他们扔下青年跑回柏林墙的另一侧。这个青年拖著残废的腿,一边拼命呼救一边爬到了西柏林。
   事后证明,这是一个大大的误会。事实上柏林墙并不是沿东德西德的边境修筑的,而是偏东德一侧,这是为了保证,即使你越过了柏林墙,你仍然在东德土地上, 警察和军队仍然有权力和能力开枪将你击毙。当时那三位警察并没有越界,他们大可以合法将那个青年绑回东德。然而,面对这柏林墙上的第一次交锋,他们误会 了,害怕了,那个青年简直是奇迹般的竟然这样逃脱了已经笼罩住了自己的厄运。这是第一个通过柏林墙的逃亡者。也许这第一个人就定下了逃亡柏林墙故事的基 调。
  在柏林墙传说里,有眼泪、有悲壮、有无奈;但同样也有幽默、滑稽和令人含泪微笑的故事。 最可爱的人   要说最可爱的逃亡者,颇有几个竞争者,首先是两位大情圣:一个是阿根廷人、一个是澳大利亚人。大家看看他们逃亡的手段就可以知道,也就是他们能做出来,死脑筋的德国人就是再有几百万人逃亡,也做不出这么幽默的计划来。
   柏林墙并不是铁板一块,总有那么几个门,几个交通站。于是情人被困在东柏林的两位就打起了交通站的主意。经调查研究,交通站是靠栏杆来封锁交通的,虽然 栏杆结实,撞不断,但是栏杆比较高,如果汽车足够矮,可以从栏杆底下直接钻过去。于是计划诞生了,把自己的亲爱的放在行李箱里,趁警察不注意,开足马力, 一下从栏杆下面钻到西柏林就行了。
  说干就干,澳大利亚人就这么把自己的新娘子接到了西柏林。如果故事到此为 止,那就不存在什么幽默了。但是这 时候,阿根廷人出场了,他充分表现了南美人民热血沸腾,但不爱动脑子的特点,他认为这个计划不错,也想照办。所谓照办,真的是照办,他居然连车子都是直接 找澳大利亚人借的同一辆车!说起来也是,这么矮的车本来就不好找。问题是,他一点伪装都没有做,连车牌都不换,就这么开了去。
  阿根廷人开著这 辆已经被报纸报道得详细得不能再详细的车,大摇大摆开进东柏林。东德警察一看,这车怎么这么眼熟,但是谁也猜不到天下还真有这么大胆的人。警察问:“这车,以前是不是来过东德?”阿根廷人脸不红心不跳的回答:“当然没有啦!”警察自己也糊涂了,大手一挥,放行了!结果是,在一个星期以后,同一辆车,把另 一对情侣,用同样的方式带到了西柏林。
  在他们举行婚礼之际,悲愤的东德警察把栏杆下面装了无数垂直的铁条,别说是车,就是条蛇也休想从栏杆下面再钻出去! 最悲惨的人   写可爱是容易的,面对冷酷的现实,人类用自己的信心,幽默来反抗,说起来即使是最大的冷酷,也压不下那希望和温暖。然而要写悲惨,实有些下不了笔。
  柏林墙的逃亡者中,那些“功败垂成”者无疑是悲惨的。1961年,18岁的彼得·菲西特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已经爬到了柏林墙的顶部,只需要再加最后一把劲,就可以达成目标,就在这个时候,枪声响了……彼得滑落回柏林墙东侧。
  悲剧还没有完,身中数弹的彼得倒在柏林墙下,血流如注,我不知道东德的警察是一时不敢承担责任,跑去请示上级,还是真的就已经下了杀心(我宁愿相信是前者)。彼得就这样在墙下躺了50分钟,没有一个东德警察前来管他。
   彼得的呼喊声一点一点的低下去了,低下去了。西柏林的人群爆发出愤怒的抗议声。“你们是杀人犯!”“你们是法西斯!”上千群众怒吼著。西德的警察冒险跑 到柏林墙边(前面已经说过,这是极其危险的,柏林墙西侧依然是东德的土地,警察已经“越界”,完全可能被枪击)把急救包扔向彼得。但是太晚了,彼得已经失 去了自救的能力。彼得终于停止了呼吸。他的血已经流尽了,在他蓝眼睛里最后映出的,依然是东柏林。50分钟以后,东德警察抬走了他的尸体。
  如果说彼得最大的不幸在于他最终没有成功,我不知道下面这个最后“成功”的例子,是不是算幸运。在柏林墙刚完成的那一年,由于墙还不是很坚固,有人就想出了办法,开重型车辆直接撞墙!直接冲开柏林墙进入西德。1961年,这类事件多达14起。
   逃亡者要面对的绝不仅仅是坚固的高墙,还有来自军队和警察的密集射击。有军事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对于穿透力极强的子弹,民用的车壁,车门根本就是 nothing,香港电影里躲到小轿车后面就可以逃开对方射击的镜头完全是搞笑。所以,用这个办法冲击柏林墙的人,实际上等于完全不设防的穿行在枪林弹雨 中,去争取一次严重交通事故的机会!
  这里的故事太多,最悲惨的,一是在离墙最后一米处熄火的那辆装有数十人的大客车。二就是布鲁希克的故事。
   布鲁希克和他的同伙同样是利用大客车冲击柏林墙,但是他们的行动从一开始就被发现了。军队和警察从多个方向向客车密集射击,客车起火燃烧,弹痕累累!还 好,客车质量过硬,不但没有熄火,还在布鲁希克良好的驾驶下奋勇加速,一声巨响,柏林墙被撞开了一个大缺口,整个客车冲进了西柏林!
  欢呼的人群拥上来迎接,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驾驶座上的布鲁希克身中19弹] ]>

[转]这才叫有价值的愤青文 谈论 党和互联网的较量

这年头不少人以“愤青”自居,不过愤青也分真伪也分素质高低。高素质愤青未来一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至于伪愤青,把您当菩萨供起来大概也难解您心头那些不知道是什么玩意。

所以,整天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伪愤青们还是省省吧,如果有幸到了这里,我不用说什么话就足够让你找个地缝钻下去。不过嘛……貌似伪愤青自然也“不屑于”光顾这里吧……

愤青?没什么不可以,问题是您得整点有营养的,比如写出下面的文章。

引用

党和互联网的较量
伟光正最近和广大网民干上了,折腾了一堆事情出来(比如:强制推广“绿_垻”、打压Google)。正好今天又赶上伟光正的88岁生日,俺就来分析一下伟光正的司马昭之心。

  ★宣传的重要性
  其实在尚在建国之前,精明(说难听点叫狡猾)的老毛就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在和国民党PK的时候,老毛充分发挥了宣传战的威力,经常在舆论方面占据上风,搞得老蒋灰头土脸。
  建国之后,由于掌握了国家政权,为了更好滴控制和利用舆论、忽悠广大滴老百姓,伟光正专门设立了一个“中宣部”。这个部门的权力很大,凡是和舆论宣传沾边的事情(比如:从大学到幼儿园的教育,各种报刊、杂志、书籍的出版,电影、电视、电台的播放),它都要过问。
  通过中宣部无处不在的控制、不遗余力地忽悠,祖国各地,处处都是歌舞升平的美好景象,处处都在体现着党的大、荣、确。即便像八 9年夏天那个那个震惊世界的事情(说震惊世界,一点儿也不夸张),在中宣部的消息封锁之下,也渐渐地被很多人淡忘了,就好像八 9年的夏天,啥事儿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互联网的威胁
  虽说中宣部很牛很强大,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宣部的好日子也渐渐到头了。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比,有很多的差异,主要有如下几个:
  ◇信息来源的差异
  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很少。比如报纸杂志,主要都依赖少数的记者和编辑传播信息;比如能写书出书的,也仅限于少数人。这些人不光人数少,而且真实姓名都在中宣部掌握之中,受制于中宣部的控制。谁要是敢有出格的言论,轻则丢掉饭碗,重则坐牢杀头。
  而互联网上的信息来源众多,比如BBS上,每个成员都可以尽兴发言;比如很多人都可以写博客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互联网上发言的人,很多都是匿名的。众多的信息源再加上匿名机制,使得中宣部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
  ◇信息传播的差异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比较单调:基本上是单向的,一对多的。信息的受众难以和信息的发布者进行沟通反馈,也很难把接受的信息再传递给周围的人。
  有了互联网之后,信息的传播变为双向的(比如BBS的回帖、Blog的读者评论),而且信息受众很容易把信息复制给其他人(比如邮件转发、IM转发)。随着最近几年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兴起,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了。比如Twitter传播实时新闻的速度就快过传统媒体(具体见“这里”)。

  上述的这些特点,使得中宣部的新闻管制和消息封锁措施,大打折扣;也导致了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相对传统媒体而言)。

  ★伟光正的老招数
  伟光正当然不是傻X,它当然也看出了互联网的威胁。所以,它开始想尽办法去控制互联网上的言论。最近几年,伟光正利用如下招数进行互联网的监控。
  ◇GFW
  首先,是通过GFW进行互联网的信息过滤。这个GFW的全称是“Great FireWall”,没听说过的同学,请看“这里”扫盲一下。通过GFW的封锁,使得国内的普通网民看不到某些(对党不利的)国外网站。
  ◇备案制度
  备案制度主要针对那些开设个人网站的同学。伟光正通过网站备案制度,来威慑这些同学。一旦发现某个网站稍有不轨行为,即封杀之。
  ◇五毛党
  没有听说过五毛党的同学,可以先看“这里”的介绍。通俗地说,五毛党就是伟光正雇佣的托(也叫枪手)。这帮人经常混迹于各大BBS,专门为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伟光正企图通过五毛党,忽悠那些比较纯朴、比较幼稚的同学。

  ★伟光正的新企图
  上述那些招数,刚开始用的时候,或许有些效果。但是,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时间长了之后,大伙儿也都想出各种应对的法子。比如,对付GFW,就有各种翻墙技巧(可以参见俺的帖子)。为了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伟光正又想出了几个新招。

  ◇绿_垻——客户端的GFW
  为啥伟光正要强制推广“绿_垻”捏?因为越来越多的网民已经深谙穿墙之道,把GFW搞得千疮百孔。所以,伟光正这回干脆把GFW强制安装到每个网民的PC上。直接在你的电脑里对你实施监控。表面上,“绿_垻”是过虑色_情_信_息;实质上是监控和过滤政治敏感信息。
   比较讽刺的是,伟光正的想法虽然挺毒辣。可惜“绿_垻”实在是太滥,不光自身安全漏洞一堆,还被曝光剽窃开源软件的代码。不过俺相信,伟光正将来肯定会 不惜血本,打造出功能更强,更完善的“绿_垻”二代、“绿_垻”三代。将来,只要你装上“绿_垻”,你在互联网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伟光正的掌控 之中。

  ◇打压Google——为后续的阴谋铺路
  前几天,伟光正利用CCTV高调抨击Google传播黄色信息。稍微有点技术头脑(懂得搜索引擎常识)或者稍微有点政治头脑(懂得伟光正的人品)的同学都应该能看出: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惜CCTV迫害Google的手法太不高明,漏洞百出。已经成为网上笑谈。
   俺现在比较担心的是,伟光正会以Google涉黄的事件为借口,逐步封杀Google的各个产品(比如GMail、Google Reader、Google Docs、Google Groups)。因为Google的这几项产品都支持https方式,都是有效突破GFW的利器(具体如何利用,可以参见“俺的帖子”)。如果伟光正真这么干,最终可能只留下一个被阉割过的“Google.cn”。那些很依赖Google产品的同学,要有心理准备啊!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的原创文章,作者皆保留版权。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保持本文完整,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编程随想和本文原始地址:
http://program-think.blogspot.com/2009/07/par
ty-pk-internet.html

[转]实用文章 谈论 如何翻墙?——写在Blogspot被封之后 {09-09-29}

这是一篇引用文章,原文请点击链接查看。 

引用

如何翻墙?——写在Blogspot被封之后 {09-09-29}
  公元2009å¹´5月,BlogSpot又一次撞墙,被GFW封了。可怜俺的纯技术博客(在“这里”)才开张不到半年,即遭受池鱼之殃。还好当初俺留了一手,在CSDN建了个镜像Blog作备份。为了让俺博客的上千个读者能够继续访问,咱特地写一个扫盲帖普及一下翻墙的知识。熟悉翻墙套路的老手们就不必浪费时间看本帖啦 🙂

  ★GFW扫盲
  如果你从来不知“GFW”为何物,俺通俗地扫盲一下:GFW就是我党为了加强对互联网的控制和封锁,下大力气、花大价钱搞出来的一个东东。既然是花大价钱搞出来的,自然是很牛很强大。这个玩意儿具有如下基本功能:DNS欺骗(域名劫持)、IP封锁、关键字过滤。通过这几项功能,可以有效阻止网民看到党不想让你看到的信息。因此,你上网的自由和你的知情权,也一并被党剥夺了。
  为啥我党要不惜血本搞GFW捏?为啥我党宁可得罪广大网民(已经超过三亿)也要搞GFW捏?关于此中之奥妙,请看“党和互联网的较量”(墙内镜像在“这里”)。如果你比较好奇,想了解更详细的关于GFW的介绍,请看“这里”(需要翻墙:-)。

  ★Google的一系列产品
  Google提供了很多优秀的、基于Web的产品(比如Gmail、Google Reader、Google Groups、Google Docs),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支持https方式访问,因此可以被用作穿墙利器。俺今天就拿其中的几个来聊一聊。
  ◇Google Reader
  Google Reader实在是居家旅行、翻墙必备的好东东。它本身是纯Web方式的RSS阅读器(无需安装第三方软件),而且还支持https的加密方式。
  有鉴于许多被墙的网站(包括众多blogspot、某些邮件列表、某些BBS)都提供了RSS订阅。只要把这些RSS订阅源加入Google Reader即可轻松穿墙。使用此招数的关键是:切记用https方式(https://www.google.com/reader/)访问Google Reader,千万不要用http方式。
  如果你尚未使用Google Reader来订阅博客,强烈建议你试试看,效果包你满意。
  ◇Gmail
  Gmail的Web操作界面,相当滴好用(从它这几年的市场占有率猛增就可以看出来)。由于Gmail本身支持https方式访问,因此也成了另一个翻墙的利器。使用Gmail之前,记得到Gmail的“设置”界面,找到“常规”标签页,把里面的“始终使用 https”勾上。
  有些敏感的网站(比如美_國_之_音),为了便于大伙儿访问,专门提供了邮件订阅功能:你可以通过邮件获取这些网站的每日更新。还有很多论坛(比如Google Groups上的论坛),也都提供邮件订阅功能。有了Gmail之后,你就可以用它来获取上述网站的内容更新。
  另外,Gmail还可以用来获取一些翻墙工具(后] ]>

深入浅出的力量

最近突然对python编程语言有了一些兴趣。python真的妙不可言,有着和Scilab一样的简单语法,却没有Scilab对环境的挑剔——你可以在基于任何一个你知道的语言的任何一个你能想到的PC操作系统使用它(因为它全部基于Unicode)。在网上找到了《简明python教程》(《A Byte of Python》)的中文版,但从2.0进化到3.0,python的语法发生了一些变化,老版本的教程不再适用,3.0版本却尚未翻译完成。有人建议使用2.0的教程并对照修改列表(英文)学习,或者干脆读英文的新版教程。但我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实在缺乏信心,最终还是找到了翻译后的python官方编辑手册。然而编辑手册翻译得并不完善,中间的错误和脱漏比比皆是。只好带着几分无奈到a byte of python的官方网站看英文版。令我没想到的是,《简明python教程》的英文版竟然如此易读,如果不算上一些专业术语,可能只需要初中毕业就可以顺畅地读下来,例子也十分恰当完整(而不是一个个让你不知所云的片段),这样的读物大概自打我进入高中之后就很少见到了。


作为面向门外汉的文字,究竟应该在所谓的“严谨”和“易读”之间做到一个怎样的平衡?我想《简明python教程》给出了答案。对于一个初学者,也许所谓的“严谨表述”根本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而最重要的是将“核心”传递给他,这时一个例子或是一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甚至能够胜过千言万语的理论说教,《A Byte of Python》的作者Swarrop显然明白这一点。相比之下,站在初学者的立场反观我自己的一些文字(包括最近所作的Ubuntu9.10体验),则到处充斥着晦涩难懂的词句,自己却还天真地以为这样才够“专业”,实在是自惭形秽。

附:
《A Byte of Python》官方网站:www.byteofpython.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