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联通昨天封了不少IP,我的似乎不幸在此列。
话说我网志上应该没什么太反动的东西吧……偶尔发发牢骚什么的。
现在edX也看不了了,我edX上的公开课已经落了一次作业了,再弄不完就结不了业了啊……
11-4更新:
回到医院,发现ssh似乎可以了,但似乎浏览器请求还有问题……莫非是缓存的原因?
Ukyoi 的一小片空间
据说联通昨天封了不少IP,我的似乎不幸在此列。
话说我网志上应该没什么太反动的东西吧……偶尔发发牢骚什么的。
现在edX也看不了了,我edX上的公开课已经落了一次作业了,再弄不完就结不了业了啊……
11-4更新:
回到医院,发现ssh似乎可以了,但似乎浏览器请求还有问题……莫非是缓存的原因?
然后就可以理直气壮地骗 安慰 告诉自己的一干学生说:“你们学习阶段的成绩就是个屁,啥也代表不了”。
不知道能否有这样的机会……
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点,画起像来,挂在妓院里,尊为性交大师,那当然也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岂不冤哉!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至九)》,《鲁迅全集》第六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2页
这篇文章是我在看过《新世纪福音战士》(EVA)之后想要写的,所以可以算作是EVA的“观后感”,然而又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观后感。
想必每位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为人所喜欢,每位读者/观众也希望能够在他人的作品中找到点共鸣。然而代入感太强却也能给人增添不少烦恼。每每看到喜欢的作品,我都觉得故事中的世界正是我所处的世界,甚至里面的角色就是我本人。于是无论故事真实与否,都不由地随着故事中的角色神游其间,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而当目光终于从显示器或书本移开,却又感到“现实世界”不真切而可疑,往往要许久才能调适过来,而在这之后的某个时候自己的思绪又往往不由地转回到作品中,出神良久。
看EVA的时候再次体会到了这样的感觉。明知道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却还是追了下去;明知道旧剧场版结尾是故意留下的悬念,却还是希望有个明确而圆满的结局;明知道整个故事纯属虚构,在知道新剧场版剧情与之前不同后却还固执地为哪个才是True Story而踌躇不已。为了逃避之后的怅然若失之感,也因为害怕看到“结局”的临近,我还没有看目前最新的《新剧场版:Q》,至少要等头脑冷却下来再说吧。
据说庵野秀明曾表示EVA的TV版“结局”的目的是教育社会适应不良者,告诉他们滚回现实才是正道。不知道他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但至少在我身上绝对是失败了。或许在多数人看来我本人对社会还算是适应的,然而毕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相互支持与制衡,很多时候这种适应状态只是一种伪装罢了。本学期恰好学习了医学心理学,其实EVA讲的就是一群心理障碍者的故事,其中如明日香对自己的厌恶、碇真嗣心中的矛盾等等我都深有感触,而对碇源堂这种为达目的不惜一切(不择手段)的冷血作风甚至还颇为羡慕和崇拜。
“抛弃您的情感,走向理性的道路。”
这是小松老师在高中物理课上常讲的话。我本以为碇源堂就是这样的一个标杆,然而他的最终驱力只是想要再见到碇唯,从这一角度上说他的情感之强烈甚至超越其它所有角色。这里我似乎混淆了情绪情感和驱力的概念,看来我已经在非理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其实EVA从头到尾都非常的反常识,根本不够作为科幻的资格。我本以为我自己不会喜欢上这类作品,却没想到深深沉迷其中,竟逻辑混乱地写了这么多东西,还带着我一直很看不顺眼的精神分析学派的自由联想的风格。莫非自己的无意识中真的带有反智主义的倾向?如果是的话,又是个令自己失望的结论。那么就先到此为止吧。
这个图片其实是源于医学史课程……老师讲到约翰霍普金斯四大教授(the Big Four)之一的威廉·奥斯勒的演讲。奥斯勒提到作为医生,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这个Aequanimitas。“淡定”是老师给出的翻译,有点恶搞又挺传神。
老师在讲这个事情之前先问了我们这个问题,当时我的想法是“precisely”。更详细的解释是万事万物无不在掌握之中,无不从容以对,无不精准完成。再听老师关于这aequanimitas的讲解,顿时得自己和先人颇有神交。
至于这个图……完全是一种恶搞,前一阵子有几天很忙,可惜越忙就越不愿意干正事,于是我就弄了这么个恶搞的东西。技术上主要练一下GIMP的渐变和配色。
喷子多 -> 吵起来 -> 正经用户看不惯跟着吵 -> 喷子越战越勇 -> 正经用户要干正事懒得再吵 -> 喷子独白或对喷 -> 整个评论只剩喷子
这就是传说中的劣币驱逐良币吧……
可视化编辑器固然好,但经常自作聪明的调乱了最终的效果,直接用HTML指定还是比较可靠的。
打算放假时好好了解一下Web相关的基本知识。为了真正能够实现跨平台,给别人用的东西能用Web写就尽量用Web写。像HTML、JavaScript之类还是要学学的。虽然这两个东西我都不太喜欢(HTML尤甚),但毕竟世界上只有两种语言,一种是被人骂的语言,一种是没人用的语言。
粗体测试
斜体测试
追加:没想到一个HTML语法错误居然能延伸到网页的其它地方……这要是个图灵完备语言就可以数据注入了啊……
1. 笔电后方无法再有接口(虽然还可以放一些sim卡槽之类不需要频繁插拔的东西),即使后方仅仅用来散热,效果也大打折扣。
2. 电池无法自后方突出,尺寸受到更多限制。抽出电池时必须关闭屏幕。
3. 屏幕位置变得更低,合适的键盘位置和合适的屏幕位置更加难以兼得。
4. (这点针对Thinkpad)屏幕张角过大时,脚垫悬空,A面会直接接触桌面,造成A面的磨损。
总之,下沉转轴虽然能让外观更薄一点,但带来了许多麻烦。但愿新的Thinkpad道统系列(T、X、W)不要使用下沉转轴设计。
其实我很少在详细参数出来之间就通过宣传材料随便评价一个设备的好坏,不过最近这Thinkpad S3/S5实在是让我有点受不了了……
前几天联想给我推送邮件,内容是新Thinkpad S(官方宣传在此)。由于我看好的目标一直是T,本来也没报太大希望,没曾想看了之后差点一口老血喷在屏幕上。
就是这货:
现在笔记本普遍往轻薄方向发展,关于主打便携我就不作啥过多评论了。不过……谁能告诉我Thinkpad啥时候也开始打起“影音本”这牌了?认为Thinkpad全系列产品应当有IPS屏的不在少数,我也是其中一个。但那并不是(或者至少不只是)为了看个电影,而是为了长时间使用的时候能够看着舒服。至于有没有杜比音效,有没有像Y系列那种一键影音那些乱七八糟的玩意根本就不重要。当然杜比音效T系列也是有的,有我倒也没有意见。可问题是翻遍整个宣传介绍,我看到的真的就是个“影音本”。
下面再说说外观……
首先……这圆角,这D面的大斜坡……敢问您请的是被三星开除的设计师吗?抱歉三星我没有黑你的意思……
再说说这阳极氧化工艺的顶盖……碳纤维/镁铝合金顶盖接替了防滚架之后,一直是Thinkpad的卖点,老老实实做下去就挺好的。现在突然又整出一个阳极氧化来。不管是不是在借鉴苹果,问题是阳极氧化这条道上有苹果在那里立着,你Thinkpad的设计能超过人家?光从品牌的辨识度说,这也绝不是个什么好主意吧。
而最让我无法忍受的就是这接口区:
D面搞了个大斜坡,直接的后果就是接口区根本没法摆。不得已,搞了这么个突兀的,我都不知道该咋用语言形容的难看设计。当然,这样设计有一个好处是接口都挨在一起了,左右利手用鼠标的问题倒是都解决了。可结果就是S3这14寸本的接口比我这12寸的X200还少。不知道那个eSATA是不是也能兼容使用,如果不能用的话可就只有俩USB口了。
最后点题升华一下:
可以看得出来,联想想要推陈出新。推陈出新往往要付出很大的试错成本,这完全可以理解。像Thinkpad Tablet、Helix、X1 Carbon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尝试。可关键是,Thinkpad这个品牌是有很明确的目标定位和设计理念的。最近几年Thinkpad大肆扩展自己的产品线,从高端扩展到中低端我不反对,可现在竟然开始越来越娱乐化,这实际已经背离了一贯以来Thinkpad“办公”的定位和“高效、可靠”的品牌特征了。有人说本来只有W、T、X系列才是真正的Thinkpad,把E、S这些当Thinkpad本来就是错误的。可为什么它们也叫Thinkpad这个名字呢?有的人爱买什么假冒名表,这算不算是个官方出品的山寨货?不知道这几款设备是不是大和事业所设计的,但无论是不是,大和的工作人员在心里应该已经骂过无数次了。
越是喜爱一个品牌,就越容易对她感到挑剔。骂了这么多,我仍旧对配备Haswell的下一代的道统系列(W、T、X)心存希望。Think这块招牌在转手给联想之前,花了将近10年时间逐步建立了口碑。守成本就是很难的事,可千万别让她一夜之间就倾覆了。
天才就是天才,庸人就是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