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盲

    学不好高等数学,在近代科技领域就是文盲。

    最近一再地被在各个领域不断出现的数学知识所触动,这其中傅里叶变换尤甚。

    当然这本身就是事实,并什么好奇怪的,只是最近这一感慨越来越强烈,所以一定要写下来。

    傅里叶变换
    傅里叶变换
  • 初步成功叛逃至OpenSUSE

    其实这段文字年前起了头了,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毋庸置疑地,主要还是懒),一直搁着没有写,于是就拖到了现在。

    关于操作系统的问题,前一阵颇有不少还算有影响力的用户撰文记述了逃离Linux的原因以及几大OS的比较云云,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大概算是Shellex的。我这里也凑个热闹,说说我为何要从Arch换到OpenSUSE。

    首先要说的是,很多喷子一直没有搞清楚一点:作出选择的基础并不是什么所谓的“优劣”,而是需求和供给。Arch和OpenSUSE都是极为优秀的发行版,所谓优秀,就是说它们满足了特定受众的需要。因而完全没必要问“哪个好”这种愚蠢的问题,而要问“哪个适合我”。当然实际问题往往比较复杂,但原则就是这样。具体说,我转投到OpenSUSE,原因是这些:

    • 1.减少包管理的“手工调校”:
      这是我从Arch转投过来最主要的原因。首先,和一些人想象的不同,Arch日常用起来真的很稳定,至少在不对底层依赖方面乱搞、不随便开testing源的情况下,很少遇到问题。然而对我来说一大麻烦之处就在于pacman不处理包升级时的向后兼容,因此升级时要经常留意官网的新闻和pacman的提示,不然就可能有无法进入系统的风险。然而我一向比较粗心大意,实在难保将来不出现某个最后期限之前手贱升了系统导致直接无法启动的情况。因而我只好忍痛割爱,放弃这样一个优秀的滚动发行版。好在如果某天又心血来潮的话,可以用OpenSUSE的滚动源tumbleweed。
    • 2.减少编译的情况:
      算上AUR,Arch提供的软件不可谓少。然而AUR中的软件绝大多数不直接提供二进制包,而是按照一个叫做PKGBUILD的文件抓代码编译之后生成安装包,因而虽有很方便的软件可以从AUR抓软件,终究还是逃不过编译这一浪费生命的行为。考虑到OpenSUSE有个很强大的OBS,且多数软件都至少会打deb和rpm包,以后折腾编译的情况应该少多了。
    • 3.一些有利的补丁和修改:
      我在用OpenSUSE的LiveUSB的时候偶然发现KDE在OpenSUSE下的窗口缩放比Arch下更流畅。这是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因为相比之下Arch的软件更新一点。也许是OpenSUSE默认开了GLAMOR,也许是打了什么内核补丁,又或是各种配置文件起了什么作用。这点是我转投OpenSUSE个额外的好处,不用费心地去手工调整很多东西。

    当然,整个迁移的过程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的,比如:

    • 1.许可问题
      openSUSE不会对可能侵犯专利的软件(比如ffmpeg和freetype2)、专有软件(Adobe Reader?)以及违法软件(比如……我暂时还没想出来)进行官方打包。好在有个挺有名的packman源,打包了绝大多数我所需要的软件。
    • 2.Wiki和文档
      Arch秉承KISS原则,安装时候的一个策略就是“不包办”,而且尽量少封装,直接把配置文件暴露在面前,所以装好之后一般是要啥啥没有,都需要自己折腾。因而Arch的Wiki内容丰富,行文简洁易懂。而转投OpenSUSE之后,大概是因为我的搜索功力还不到家,查SUSE的文档和Wiki,很多东西都难觅踪影(比如如何配置Trackpoint的灵敏度(sensitivity),以及有什么Thinkpad的通用配置之类的),最后往往是通过Google加上自己的一番尝试才解决。
    • 3.关于Apper
      OpenSUSE的RPM包管理在处理冲突等方面确实功能强大。然而有意思的是OpenSUSE11.2在软件管理上除了一个命令行的Zypper和一个图形界面的YaST管理之外,还带了一个叫做Apper的软件用来进行自动更新。Apper的前身叫做KPackageKit,也就是我当年用kubuntu的时候把我虐得吐血的玩意儿,没想到到了OpenSUSE11.2里一如既往地糟糕:首先根据名字就知道这玩意是用packagekit的,其实用两个不同的后端本来也没啥大不了,可这玩意每次进入一个子项目都要重新刷新一遍软件源列表,速度奇慢还没有进度提示,且其功能之少根本不足以配置好复杂的软件源和软件版本的关系,顶多也就用来进行一下更新,更要命的是这家伙遗留在进程中的packagekitd每每让zypper和YaST提示要退出这个进程才能用,自动退还退不掉,必须手动到任务管理器去杀。最后我图省事干脆将其卸载,不过这样一来又没自动更新了,好在用Arch时间长了以后手动更新都快成条件反射了……
    • 4.PulseAudio
      其实这事跟OpenSUSE没啥关系,只是我实在忍不住得喷一下。网上有人说PulseAudio架构如何如何先进,如何如何没有独占冲突,如何如何有高级配置……反正就我的体验来说,这玩意在我用过的所有笔电,包括当年的Thinkpad R51e、Ideapad Y460和现在这个Thinkpad X200,无一例外地没有好用过,不是把播放器卡死就是经常没声音。后来我也是一怒之下把这玩意删掉,立刻啥毛病都没了,现在还能独立调整扬声器和耳机的音量级别。

    总之……这次叛逃经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愉快的,但就我个人看来,OpenSUSE离给计算机新手使用还很遥远(事实上也没有哪个发行版真正做到了易于新手使用),所以那些鼓吹Linux和Windows、Mac OS在桌面上三分天下的传教士们还是省省吧。这里借用CSSlayer仁兄的话:“其实这和小时候玩玩具没啥差别,找到能和你一起玩的就最好啦”

  • 信手闲话:Qt 5.0和KDE 4.10 RC1发布 / 最近感想

    这是我第一篇从邮件发布的网志(其实是第二篇了,刚才发了一次结果wordpress不支持分隔符,又给删了)……这种方式挺不错的,特别是KDE下有个统一的个人信息管理软件Kontact,可以高度集成化地管理信息,用来发邮件实在不错,只可惜家里似乎墙了SSH的邮件端口,邮件总是收不到。

    //

    首先,易手Digia,命途多舛的Qt 5.0终于在圣诞节前夕发布了。这次的一大宣传口号是“One framework to rule them all”,一贯的跨平台能力依旧是其强大之处。此外Qt Quick 2.0也带来了更多的效果,更好的视觉体验,其中包括我个人一直很希望有的文字在透明背景上的次像素渲染。然而我Qt 4仅仅学了没多一点,而且几乎快忘光了,有空需要学习学习5的新特性,以及如何迁移旧有的工程。

    巧合的是(也许算不得巧合)基于Qt的优秀桌面环境——KDE也在新近发布了其4.10的RC版。当然,KDE 4.10跟Qt 5并无太大关系(KDE也许会在4.11时用上Qt 5?),我之所以期待4.10只是喜欢它的一些特性而已(比如通知位置终于正常了,以及有了新的锁屏界面)。其实我以前还尝试过beta的时候就升级什么的,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RC1往往是beta应有的稳定程度,毕竟自己的机器还是拿来用的,当试飞员会付出代价。

    //

    最近有不少用户发文称自己离开了Linux,这事甚至还上了solidot的新闻。作为一贯喜欢对事件发表没技术含量的评论的我,其实本来也是想写点什么东西的。不过因为时间问题作罢了。其实我基本上支持学天仁兄的观点。之所以一个东西会产生,都是因为“有人喜欢”,所以“爱用什么用什么”,实在没有什么互相喷的必要。

  • 以后考虑把这里当微博客来用……

    感觉这里都快荒废了……twitter那边倒是话痨……

  • 燕园部分廉价美食情仇录

    北医的临床学生是比较惨的,第一学年在P大待,之后跑到北医,之后又跑到医院,实在是有点“颠沛流离”的味道。于是乎作为北医的穷学生,我在第一年也吃了些燕园水饭。室友吴某曾引用不知名的人的话:“觉得P大的食堂好是因为没去过清二”,由于我的确没在清二吃过饭,所以实在无法辨明此话的真假。但至少在我的印象中,就说燕园的廉价馔食,很多是回味无穷的(相比之下很多值钱玩意儿倒没什么意思)。本来我早有记这一文的打算,只是因为平时比较忙,自己又实在太懒,就搁置了。直到今日在我大医学部学生食堂一层吃到了廉价菜中难得的佳肴——水煮白菜羊肉,顿时有了不少的思绪和感慨,恰逢还有些空闲时间,就暂且回忆一下燕园的部分廉价美食,撰文以记。

    //

    一、榨菜肉丝面 ——学一食堂

    我所以把榨菜肉丝面放在第一位,除了它确是一道美食外,还因为它已经成为我对那段时光的纪念和缩影。

    花3块钱,煮好的面浇上榨菜肉丝卤,用浅底儿盔儿(或称深底儿盘儿?)盛来。汤中漂浮的油花使面的表面更加爽滑,肉丝和葱花似应经过煸炒,其香味和榨菜的咸、辣椒的辣相得益彰,入口后实在是一种奇妙而舒爽的刺激。每每买了这道美食,我都要连汤也一并喝光,全然不顾盐摄入量过高。现在想来,我喜欢这一食物也许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我比较重口。

    说到盐就说到了健康,很难再找出一道美食比榨菜肉丝面更不健康了。基于这个原因,我只在极开心或极伤心时才会买它来放纵一把。然而开心的时间实在还是太少,所以这道美食几乎就见证了我的血泪史。如果某一天我极伤心,却发现来晚一步,面已经卖完了,就会怅然若有所失,没有了吃饭的方向。当时对医学知识了解甚少,也不清楚盐敏感性高血压。现在想来,辣椒能够刺激内源性镇痛物质释放,减轻自己的痛苦;同时辣椒素促进扩张外周血管,再加上盐的作用,大概会使心输出量在饭后有一过性的提高。

    据常去燕园的吴室友所说,做榨菜肉丝面的师傅已经离开了,所以恐怕以后也很难再有机会尝到那个熟悉的味道,找回当年的感觉了。北医的卖面窗口亦有榨菜肉丝卤,也还差强人意,却全然不是那个味道。尽管如此,我也会经常吃上一碗,除了饱口腹之欲外,也算是怀念一下当年的苦闷时光。

    二、小笼汤包、生煎包、牛肉包、鲜肉包、奶黄包、三丁包 ——松林包子

    严格来说它们并不是一道菜,应该分开写,但为了行文方便和逻辑清楚,还是合在一起吧。

    松林包子营业时间很长,虽然我到现在也没弄清楚具体时间,但一般来说我可能出门的时间它都在营业。所以基本上,周末如果起得晚,比较好的吃饭之所就是那里了。

    这几种包子风味各异,小笼汤包汁水丰富,入口爽滑,味道丰厚(再一次,以口重取悦我);生煎包以香取胜,以葱花等提香,用油煎得恰到好处;牛肉包原料单纯,牛肉味頗浓厚,是这几种包子中最贵的;鲜肉包似乎略甜,肉馅细腻,味道胜于学一的大包子;奶黄包的馅料是某种浅黄色胶冻状物,成分我尚不甚清楚,味香甜;三丁包是素包子(具体是哪三丁我未进行研究),甜面酱为其核心调味料,味甜,口感略脆。此外还有一种生菜包,虽然为了膳食平衡我每次去松林必吃,但其口感乏善可陈,不能称为美食。这几种包子最贵的只7角/个,以我的食量,每顿不过5、6个,每一次都是廉价的享受。然而似乎牛肉包能够诱发我面部的毛囊炎,但我并未进行详细的实验验证,也可能只是跟我内分泌的周期变化有关。

    我在P大时患过一次挺严重的肺炎,为此还影响了我(除水课外)唯一可能拿到90分以上的考试。一次在社区医院输液时跟认识的护士阿姨/姐姐聊天,发现她居然经常去P大吃饭,并且也很喜欢松林的包子,和她聊起这个,让我顿时对上学不那么反感了。

    三(一)、干烧肉 ——燕南食堂

    燕南食堂的菜普遍较贵,但南边一路的“家常经典”、“家常创新”等都是相对廉价的。其中美食不多,干烧肉算是一个。

    干烧肉是燕南的招牌菜,中午晚上皆有,且极少售罄。干烧肉需和白菜搭配在一起买,大师傅先将白菜盖于米饭之上,再盖浇挂有厚重口味酱汁的干烧肉。肉得了菜的清香爽脆,不显肥腻;菜得了肉的爽滑滋味,不显生涩,搭配绝佳。干烧肉无过多杂乱的配料,口味质朴而丰富。一顿仅4元余,因为肉多,若是中午食用,尚可抵挡下午饭前之饥饿。

    三(二)、干烧肉 ——学一食堂

    学一的干烧肉和燕南食堂的有很大的不同。燕南的色泽焦黑,而学一的色泽橙红,汁水更加丰富,口味咸中带甜,更适合泡饭。其实我更喜欢学一的干烧肉一些,然而学一的干烧肉并不是随时都有,需要碰运气才能买到,所以吃的次数就比燕南的少得多了。

    四、宫保鸡丁 ——学五食堂

    大概是因为距离教学楼最远,学五食堂是一个人相对较少的食堂,也是一个甚至比学医的便宜还要更便宜一点的地方。

    学五一层的宫保鸡丁和学一等食堂那些略带甜味的宫保黄瓜丁有很大的不同,是货真价实的“鸡丁”。没有多余的闹哄哄的味道,有的只是辣椒对口腔一步到位的刺激和花生与鸡丁共同作用形成的油香,一瞬间贯通人虚伪的外表,与内心压抑掩藏的暴戾之气融为一体。不可不说是自暴自弃时放纵自己的绝佳菜肴,实在太适合我这样眼高手低、失败落魄的庸人了。至于对消化道的损伤,让这种碍眼的想法一边呆着去。

    五、牛肉拉面 ——农园食堂

    农园是P大规模最大,建设和维护成本最高的食堂,里面充斥着大量死贵而难吃的食物,给我留下了相当多的糟糕体验。总体来讲,农园没为我带来痛苦的食物所占不多,牛肉拉面是其中最好的一个。

    初中时学校食堂有个(似乎是外包的)马兰拉面窗口,每次该窗口前的长队都气势恢宏,而我甚至曾经几乎每天一次排那条队,持续了一年还多。作为一个从小习惯吃米饭的人,从那时候我才对拉面有了好感。高中后换了学校,也再吃不到那样的面了,但我只要在卖牛肉拉面的地方,都会试图买来尝尝,以期找回熟悉的味道。

    我在农园食堂找到了,尽管有些细节上不一样,但味道是熟悉而令人感动的。甘肃的好友说“北京没有正宗的拉面”,但我毫不在乎。所谓正宗,不过是从小形成的偏见的集合(这句话修改自爱因斯坦的某名言)。能让自己吃得开心和满足,就已经很好了……

    医学部的面食窗口也有拉面,但需要等待的时间挺长,味道也略有不同,总体还说得过去,现在只是偶尔会去吃了。

    六、煎饼果子 ——博实超市旁的小白房

    回忆这东西大概的确能很大程度上改变对某个东西的看法。小时候做中医的父亲在某医院出门诊,我每每跟父亲同在医院门前时,都会要求父亲给自己买路边小推车处现摊的煎饼果子。并非是饿,只是想获得美食带来的满足。母亲大人是西医,她的卫生观念始终深切地影响着我,所以随着年龄渐长和意志力的提升,我就不再吃任何路边小摊的东西了。家附近的食堂也有煎饼果子,但大约就是有点甜有点咸的面团,一言以蔽之是“聊胜于无”。然后再一次,我在P大找回了当年的味道。

    相比提供的量来说,小白房煎饼果子的价格倒是有些贵了。但与那些动辄数十却难吃无比的菜相比,还是十分划算的。更何况,回忆这东西是需要靠一些载体去点亮的,小白房的煎饼果子正是这样的东西。

    //

    后记

    我的效率果然还是一如既往地低下得令人失望,用了一晚上的时间来才把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我已经有点厌烦再继续想、继续写下去了。有什么还没想起来的,容日后再补。在P大这一年,其实有很多东西是错过了,比如口碑甚好的康博斯的鸡腿。那也没什么办法,只能等日后有机会再去补了。本来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燕园部分美食考据”,但没写多久我就发现这文章变成了一段自说自话的无用文字,毫无“考据”的严谨性可言,于是就改了现在这个题目。这篇文章似乎暴露了太多的隐私,不过鉴于现在民众对网络安全越来越不重视,且在我朝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我也便跟风赶浪头一次。PBL时某同学云“不吐不快”,这样的情况我遇到得太多了。

  • [转载]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写在前面:

    我最早是在Google Plus上看到这篇文章的,后来发现这一版本的译文出自译言网(原文在此),译者为kelejiabing,特此申明。

    虽然本人是个貌似不食人间烟火有点科学至上实则没啥本事的卢瑟,但在我朝这样的环境下,也生发过类似的疑问。然而这篇文章视角之宏大,思虑之渺远,都深深打动了我等胸怀天下、眼高手低的沦落人的心,今日转载,供君参看。

    原文:

    1970年,赞比亚修女 Mary Jucunda 给 Ernst Stuhlinger 博士写了一封信,他因在火星之旅工程中的原创性研究,成为 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Marshall 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学副总监。信中,Mary Jucunda 修女问道: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饭,他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

    Stuhlinger 很快给Jucunda 修女回了信,同时还附带了一张题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这张标志性的照片是宇航员 William Anders 于1968年在月球轨道上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的地面)。他这封真挚的回信随后由 NASA 以《为什么要探索宇宙》为标题发表。

    1970年5月6日

    亲爱的Mary Jucunda修女:

    每天,我都会收到很多类似的来信,但这封对我的触动最深,因为它来自一颗慈悲的饱含探求精神的心灵。我会尽自己所能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首先,请允许我向你以及你勇敢的姐妹们表达深深的敬意,你们献身于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帮助身处困境的同胞。

    在 来信中,你问我在目前地球上还有儿童由于饥饿面临死亡威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花费数十亿美元来进行飞向火星的航行。我清楚你肯定不希望这样的答案: “哦,我之前不知道还有小孩子快饿死了,好吧,从现在开始,暂停所有的太空项目,直到孩子们都吃上饭再说。”事实上,早在了解火星之旅的技术之前,我已经 对儿童的饥荒问题有所了解。而且,同我很多朋友的看法一样,我认为此时此刻,我们就应该开始通往月球、火星乃至其他行星的伟大探险。从长远来看,相对于那 些要么只有年复一年的辩论和争吵,要么连妥协之后也迟迟无法落实的各种援助计划来说,我甚至觉得探索太空的工程给更有助于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种种危机。

    在 详细说明我们的太空项目如何帮助解决地面上的危机之前,我想先简短讲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在400年前,德国某小镇里有一位伯爵。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他 将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给了镇子上的穷人。这十分令人钦佩,因为中世纪时穷人很多,而且那时经常爆发席卷全国的瘟疫。一天,伯爵碰到了一个奇怪的人,他家 中有一个工作台和一个小实验室,他白天卖力工作,每天晚上的几小时的时间专心进行研究。他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镜片,然后把研磨好的镜片装到镜筒里,用此来观 察细小的物件。伯爵被这个前所未见的可以把东西放大观察的小发明迷住了。他邀请这个怪人住到了他的城堡里,作为伯爵的门客,此后他可以专心投入所有的时间 来研究这些光学器件。

    然而,镇子上的人得知伯爵在这么一个怪人和他那些无用的玩意儿上花费金钱之后,都很生气,“我们还在受瘟疫的苦”, 他们抱怨道,“而他却为那个闲人和他没用的爱好乱花钱!”伯爵听到后不为所动,“我会尽可能地接济大家”,他表示,“但我会继续资助这个人和他的工作,我 确信终有一天会有回报。”

    果不其然,他的工作赢来了丰厚的回报: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给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此展开的研究及其成果,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肆虐的瘟疫和其他一些传染性疾病。

    伯爵为支持这项研究发明所花费的金钱,其最终结果大大减轻了人类所遭受的苦难,这回报远远超过单纯将这些钱用来救济那些遭受瘟疫的人。

    我 们目前面临类似的问题。美国总统的年度预算共有2000亿美元,这些钱将用于医疗、教育、福利、城市建设、高速公路、交通运输、海外援助、国防、环保、科 技、农业以及其他多项国内外的工程。今年,预算中的1.6%将用于探索宇宙,这些花销将用于阿波罗以计划、其他一些涵盖了天体物理学、深空天文学、空间生 物学、行星探测工程、地球资源工程的小项目以及空间工程技术。为担负这些太空项目的支出,平均每个年收入10,000美元的美国纳税人需要支付约30美元 给太空,剩下的9,970美元则可用于一般生活开支、休闲娱乐、储蓄、别的税项等花销。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从纳税人为太空支付的30 美元里抽出5美元或3美元或是1美元来救济饥饿的儿童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需要先简单解释一下我们国家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其他国家也是类似的情 形。政府由几个部门(如内政部、司法部、卫生部与公众福利部、教育部、运输部、国防部等)和几个机构(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航空航天局等)组成,这些部门 和机构根据自己的职能制定相应的年度预算,并严格执行以应对国务委员会的监督,同时还要应付来自预算部门和总统对于其经济效益的压力。当资金最终由国会拨 出后,将严格用于经预算批准的计划中的项目。

    显然,NASA的预算中所包含的项目都是和航空航天有关的。未经国会批准的预算项目,是不会 得到资金支持的,自然也不会被课税,除非有其他部门的预算涵盖了该项目,借此花掉没有分配给太空项目的资金。由这段简短的说明可以看出,要想援助饥饿的儿 童,或在美国已有的对外援助项目上增加援助金额,需要首先由相关部门提出预算,然后由国会批准才行。

    要问是否同意政府实施类似的政策,我个人的意见是绝对赞成。我完全不介意每年多付出一点点税款来帮助饥饿的儿童,无论他们身在何处。

    我 相信我的朋友们也会持相同的态度。然而,事情并不是仅靠把去往火星航行的计划取消就能轻易实现的。相对的,我甚至认为可以通过太空项目,来为缓解乃至最终 解决地球上的贫穷和饥饿问题作出贡献。解决饥饿问题的关键有两部分:食物的生产和食物的发放。食物的生产所涉及的农业、畜牧业、渔业及其他大规模生产活动 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区高效高产,而在有的地区则产量严重不足。通过高科技手段,如灌溉管理,肥料的使用,天气预报,产量评估,程序化种植,农田优选,作物的 习性与耕作时间选择,农作物调查及收割计划,可以显著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

    人造地球卫星无疑是改进这两个关键问题最有力的工具。在远离地 面的运行轨道上,卫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扫描大片的陆地,可以同时观察计算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多项指标,土壤、旱情、雨雪天气等等,并且可以将这些信息广 播至地面接收站以便做进一步处理。事实证明,配备有土地资源传感器及相应的农业程序的人造卫星系统,即便是最简单的型号,也能给农作物的年产量带来数以十 亿美元计的提升。

    如何将食品发放给需要的人则是另外一个全新的问题,关键不在于轮船的容量,而在于国际间的合作。小国统治者对于来自大国 的大量食品的输入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他们害怕伴随着食物一同而来的还有外国势力对其统治地位的影响。恐怕在国与国之间消除隔阂之前,饥饿问题无法得以高 效解决了。我不认为太空计划能一夜之间创造奇迹,然而,探索宇宙有助于促使问题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以最近发生的阿波罗13号事故为例。 当宇航员处于关键的大气层再入期时,为了保证通讯畅通,苏联关闭了境内与阿波罗飞船所用频带相同的所有广播通信。同时派出舰艇到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以备第 一时间进行搜救工作。如果宇航员的救生舱降落到俄方舰船附近,俄方人员会像对待从太空返回的本国宇航员一样对他们进行救助。同样,如果俄方的宇宙飞船遇到 了类似的紧急情况,美国也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提供援助。

    通过卫星进行监测与分析来提高食品产量,以及通过改善国际关系提高食品发放的效率,只是通过太空项目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两个方面。下面我想介绍另外两个重要作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一代人的科学素养。

    登月工程需要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面对如此严苛的要求,我们要寻找新材料,新方法;开发出更好的工程系统;用更可靠的制作流程;让仪器的工作寿命更长久;甚至需要探索全新的自然规律。

    这 些为登月发明的新技术同样可以用于地面上的工程项目。每年,都有大概一千项从太空项目中发展出来的新技术被用于日常生活中,这些技术打造出更好的厨房用具 和农场设备,更好的缝纫机和收音机,更好的轮船和飞机,更精确的天气预报和风暴预警,更好的通讯设施,更好的医疗设备,乃至更好的日常小工具。你可能会问 为什么先设计出宇航员登月舱的维生系统,而不是先为听力障碍患者造出有声阅读设备呢。答案很简单:解决工程问题时,重要的技术突破往往并不是按部就班直接 得到的,而是来自能够激发出强大创新精神,能够燃起的想象力和坚定的行动力,以及能够整合好所有资源的充满挑战的目标。

    太空旅行无可置疑地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业。通往火星的航行并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决饥荒问题。然而,它所带来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项目之外,这将产生数倍于原始花费的收益。

    若希望人类生活得越来越好,除了需要新的技术,我们还需要基础科学不断有新的进展。包括物理学和化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特别是医学,用来照看人类的健康,应对饥饿、疾病、食物和水的污染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我 们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科学事业中来,我们需要给予那些投身科研事业的有天分的科学家更多的帮助。随时要有富于挑战的研究项目,同时要保证对项目给予充 分的资源支持。在此我要重申,太空项目是科技进步的催化剂,它为学术研究工作提供了绝佳和实践机会,包括对月球和其他行星的研究、物理学和天文学、生物学 和医学科学等学科,有它,科学界源源不断出现令人激动不已研究课题,人类得以窥见宇宙无比瑰丽的景象;为了它,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

    由 美国政府控制并提供资金支持的所有活动中,太空项目无疑最引人瞩目也最容易引起争议,尽管其仅占全部预算的1.6%,不到全民生产总值的千分之三。作为新 技术的驱动者和催化剂,太空项目开展了多项基础科学的研究,它的地位注定不同于其他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太空项目的对社会的影响,其地位相当于 3-4千年前的战争活动。

    如果国家之间不再比拼轰炸机和远程导弹,取而代之比拼月球飞船的性能,那将避免多少战乱之苦!聪慧的胜利者将满怀希望,失败者也不用饱尝痛苦,不再埋下仇恨的种子,不再带来复仇的战争。

    尽 管我们开展的太空项目研究的东西离地球很遥远,已经将人类的视野延伸至月亮、至太阳、至星球、直至那遥远的星辰,但天文学家对地球的关注,超过以上所有天 外之物。太空项目带来的不仅有那些新技术所所提供的生活品质的提升,随着对宇宙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地球,对生命,对人类自身的感激之情将越深。太空探索让 地球更美好。

    随信一块寄出的这张照片,是1968年圣诞节那天阿波罗8号在环月球轨道上拍摄的地球的景象。太空项目所能 带来的各种结果中,这张照片也许是其中最可贵的一项。它开阔了人类的视野,让我们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到地球是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如此美丽而又珍贵的孤岛,同时 让我们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离开地球就是荒芜阴冷的外太空。无论在此之前人们对地球的了解是多么的有限,对于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的认识是多么 的不充分。在这张照片公开发表之后,面对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种种严峻形势,如环境污染、饥饿、贫穷、过度城市化、粮食问题、水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等,号召 大家正视这些严重问题的呼声越来越多。人们突然表示出对自身问题的关注,不能说和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些初期太空探索项目,以及它所带来的对于人类自身家园的 全新视角无关。

    太空探索不仅仅给人类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它还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挑战和进取精神,以及面对严峻现实问题 时依然乐观自信的心态。我相信,人类从宇宙中学到的,充分印证了Albert Schweitzer那句名言:“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

    向您和您的孩子们致以我最真挚的敬意!

    您诚挚的

    恩斯特史都林格

    科学副总监.

  • 我的LaTeX论文模板

    虽然本人只是伪技术宅,但常混迹于一些死技术宅圈子,受各种蛊惑开始用LaTeX。前几日用LaTeX写论文,为了得到真正符合要求的排版苦苦查找/学习/摸索了很久,体会到要在没有模板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精确地按照要求排出文章来所需的非凡记忆力、学习能力乃至栈语言基础……鉴于本人太弱,下次十之八九依旧搞不定,于是将自己用于论文的命令等分离出来作为模板,以备自己日后有需,也可为他人行一方便。

    默认的格式是双列;标题、作者、摘要等信息为跨两列显示;引文样式采用WuYingnian制作的chinabst.bst,基本符合国内引文规范。

    模板采用The LaTeX project public license(LPPL)发布。里面用到的所有宏包在安装了texlive-most的Arch Linux上均可直接找到、调用,其他发行版/平台未经测试,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小修改。

    下载地址:点这里

  • LaTeX/BibTeX的中文参考文献格式

    前几日用LaTeX配合XeLaTeX写了一篇论文,后面的文献是用BibTeX自动生成的。给老师后老师说参考文献不符合国内期刊要求。我本以为指定一下输出格式应该是个很容易用几个函数解决的事情,后来发现BibTeX的文献格式定义(.srt文件)居然是用一门栈语言编写的。虽然我自认经过一番研究有能力自己写出一份,奈何时间、精力实在有限,耽误不起。胡乱搜索之后发现了这样一个叫做“chinesebst.bst”,长达1507行的定义文件。这一文件最终的输出结果基本符合了要求。想来可笑,我原以为这东西干的事情一个10行的脚本就该能搞定的……

    但愿老师别再有什么意见,否则恐怕还要Hack一下。

  • 从Ideapad Y460再次悲剧说起

    我的笔电果然命途多舛,最近又出了问题。不过当然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记述这个问题的,这次笔电的意外实在是让我不得不想想我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笔电,以及如何面对选择。

    简而言之,问题就是装电池+接电源使用大概几分钟后出现紫屏/绿屏,一切操作无反应;若不装电池则开机1秒后(显示器未加电前)即死机;只用电池时一切正常。送修,诊断是充电板或主板损坏。好在还在保修期内。

    然而是时恰逢考试,亟需笔电复习用。我着急甚,只得给家里打电话求助,父上把自己出差时带着的Thinkpad X200借给了我。这一举动使我对父上的感激骤然增加。危难之时,伸出援手的果然还是父母。不知以后这些恩德还能不能还上了。

    后来似乎是修好了,然而问题又发生了一次,我便不敢再将其作为日常使用的笔电,一直借用着父上的,不得不说父上的笔电用起来很舒服。问题少,发热小,而且更稳定,或者说更经折腾。

    买笔电时,总是希望自己的笔电是万能的:性能强劲,稳定,续航时间长,轻便……然而完美的方案不可能存在。我当初觉得虽然自己未必经常玩游戏,但自己的笔电怎么样也该有玩得起主流游戏的能力。只可惜我为了这点损失的太多,真正自己90%+的应用状态都没有考虑到。于是在种种问题上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也许我的下一个笔电要很久以后才能有,也许我现在用的就将是。但选购电脑也好,别的什么选择也好,道理都是一样的。前一阵子看一个TED演讲,说过多的选择带给人的不是自由而是痛苦。其实原因也不难理解,选择不仅仅是得到,也是舍弃。知道该舍弃什么,不把舍弃当作一种痛苦,才能真正做出正确的选择。每一个决策都是选择,也许自己在一辈子中不是所有的选择都能够做得正确,但至少仔细考量过了,就不那么容易后悔。

  • 好累……

    能多歇息一下该多好……

     

    另外wordpress.com发表新文的界面又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