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Complains About Thinkpad T431s

I posted it on lenovo’s blog.

//

I love (or at least loved) Thinkpad so much that even can’t find a second choice. I love it not only because it’s robust or has precise appearance, but it’s really designed for people who really WORK with it. I like a slogan of Lenovo called “For Those Who Do”. Thinkpad wa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The precisely designed appearance can make me focus; Trackpoint can keep my hand on the keyboard; A higher screen can extend my view of the work; Upgradable design can fit specific situations; The traditional keyboard layout can make me easy to locate ESC and Fx keys just by touching; and lots of good designs really help.

Ultrabook is good, but we still need a powerful device to do tough jobs. T series can (and should) fit this requirement. However, T431s (or T430u) really seems not like T series. Maybe they are slim and good-looking, but the removable battery, the screen latch, the docking port and lots of good designs are missing. Is it a good idea that using a new sub-brand (eg.U431)?

I sincerely hope the future T series can use a screen with a lower aspect ratio (3:2 or at least 16:10 ) and a better viewing angle (like using IPS technology), a clearer keyboard layout, full of ports, and upgradable design. It doesn’t have to be very heavy like W series. T410 and T410s are really good examples. There always be someone who is willing to pay for it.Thinkpad T410s

Thanks for reading my complains. I’m not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and please forgive me for my poor English.

Sincerely,
A Thinkpad User.

倾颓

刚才看牛顿迭代法的资料,里面有一个很简单的推导:

自己推的时候怎么推怎么得到中间应该是加号,重复计算几遍都是如此。由于这样一个简单的移项简直太容易了,我觉得自己应该是哪里理解错了,读了很多遍才敢确定自己的理解没错。由于自己实在不能容忍自己竟然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推导都做不对,于是用了将近一个半个小时进行检查,其间还使用了简单的具体函数代入验算,并且一度认为是Wikipedia写错了,最后发现居然就是错在简单的移项上,而验算的时候则搞错了f(x)和x。

我对自己选择学医这条路的怀疑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身为理科生,当有理科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荣耀,然而可悲的是临床医学却的教育却充满各种模糊的,常常还自相矛盾的描述。一些行政老师们美其名曰“医学是自然和人文并重的学科”,我倒觉得再这样下去,恐怕自己早晚会成为忽忽悠悠的伪辩证法哲学家。

如今数学能力衰退至斯,恐怕以后真的要和自然科学绝缘了,真是件令人伤感的事。

初步成功叛逃至OpenSUSE

其实这段文字年前起了头了,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毋庸置疑地,主要还是懒),一直搁着没有写,于是就拖到了现在。

关于操作系统的问题,前一阵颇有不少还算有影响力的用户撰文记述了逃离Linux的原因以及几大OS的比较云云,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大概算是Shellex的。我这里也凑个热闹,说说我为何要从Arch换到OpenSUSE。

首先要说的是,很多喷子一直没有搞清楚一点:作出选择的基础并不是什么所谓的“优劣”,而是需求和供给。Arch和OpenSUSE都是极为优秀的发行版,所谓优秀,就是说它们满足了特定受众的需要。因而完全没必要问“哪个好”这种愚蠢的问题,而要问“哪个适合我”。当然实际问题往往比较复杂,但原则就是这样。具体说,我转投到OpenSUSE,原因是这些:

  • 1.减少包管理的“手工调校”:
    这是我从Arch转投过来最主要的原因。首先,和一些人想象的不同,Arch日常用起来真的很稳定,至少在不对底层依赖方面乱搞、不随便开testing源的情况下,很少遇到问题。然而对我来说一大麻烦之处就在于pacman不处理包升级时的向后兼容,因此升级时要经常留意官网的新闻和pacman的提示,不然就可能有无法进入系统的风险。然而我一向比较粗心大意,实在难保将来不出现某个最后期限之前手贱升了系统导致直接无法启动的情况。因而我只好忍痛割爱,放弃这样一个优秀的滚动发行版。好在如果某天又心血来潮的话,可以用OpenSUSE的滚动源tumbleweed。
  • 2.减少编译的情况:
    算上AUR,Arch提供的软件不可谓少。然而AUR中的软件绝大多数不直接提供二进制包,而是按照一个叫做PKGBUILD的文件抓代码编译之后生成安装包,因而虽有很方便的软件可以从AUR抓软件,终究还是逃不过编译这一浪费生命的行为。考虑到OpenSUSE有个很强大的OBS,且多数软件都至少会打deb和rpm包,以后折腾编译的情况应该少多了。
  • 3.一些有利的补丁和修改:
    我在用OpenSUSE的LiveUSB的时候偶然发现KDE在OpenSUSE下的窗口缩放比Arch下更流畅。这是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因为相比之下Arch的软件更新一点。也许是OpenSUSE默认开了GLAMOR,也许是打了什么内核补丁,又或是各种配置文件起了什么作用。这点是我转投OpenSUSE个额外的好处,不用费心地去手工调整很多东西。

当然,整个迁移的过程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的,比如:

  • 1.许可问题
    openSUSE不会对可能侵犯专利的软件(比如ffmpeg和freetype2)、专有软件(Adobe Reader?)以及违法软件(比如……我暂时还没想出来)进行官方打包。好在有个挺有名的packman源,打包了绝大多数我所需要的软件。
  • 2.Wiki和文档
    Arch秉承KISS原则,安装时候的一个策略就是“不包办”,而且尽量少封装,直接把配置文件暴露在面前,所以装好之后一般是要啥啥没有,都需要自己折腾。因而Arch的Wiki内容丰富,行文简洁易懂。而转投OpenSUSE之后,大概是因为我的搜索功力还不到家,查SUSE的文档和Wiki,很多东西都难觅踪影(比如如何配置Trackpoint的灵敏度(sensitivity),以及有什么Thinkpad的通用配置之类的),最后往往是通过Google加上自己的一番尝试才解决。
  • 3.关于Apper
    OpenSUSE的RPM包管理在处理冲突等方面确实功能强大。然而有意思的是OpenSUSE11.2在软件管理上除了一个命令行的Zypper和一个图形界面的YaST管理之外,还带了一个叫做Apper的软件用来进行自动更新。Apper的前身叫做KPackageKit,也就是我当年用kubuntu的时候把我虐得吐血的玩意儿,没想到到了OpenSUSE11.2里一如既往地糟糕:首先根据名字就知道这玩意是用packagekit的,其实用两个不同的后端本来也没啥大不了,可这玩意每次进入一个子项目都要重新刷新一遍软件源列表,速度奇慢还没有进度提示,且其功能之少根本不足以配置好复杂的软件源和软件版本的关系,顶多也就用来进行一下更新,更要命的是这家伙遗留在进程中的packagekitd每每让zypper和YaST提示要退出这个进程才能用,自动退还退不掉,必须手动到任务管理器去杀。最后我图省事干脆将其卸载,不过这样一来又没自动更新了,好在用Arch时间长了以后手动更新都快成条件反射了……
  • 4.PulseAudio
    其实这事跟OpenSUSE没啥关系,只是我实在忍不住得喷一下。网上有人说PulseAudio架构如何如何先进,如何如何没有独占冲突,如何如何有高级配置……反正就我的体验来说,这玩意在我用过的所有笔电,包括当年的Thinkpad R51e、Ideapad Y460和现在这个Thinkpad X200,无一例外地没有好用过,不是把播放器卡死就是经常没声音。后来我也是一怒之下把这玩意删掉,立刻啥毛病都没了,现在还能独立调整扬声器和耳机的音量级别。

总之……这次叛逃经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愉快的,但就我个人看来,OpenSUSE离给计算机新手使用还很遥远(事实上也没有哪个发行版真正做到了易于新手使用),所以那些鼓吹Linux和Windows、Mac OS在桌面上三分天下的传教士们还是省省吧。这里借用CSSlayer仁兄的话:“其实这和小时候玩玩具没啥差别,找到能和你一起玩的就最好啦”

信手闲话:Qt 5.0和KDE 4.10 RC1发布 / 最近感想

这是我第一篇从邮件发布的网志(其实是第二篇了,刚才发了一次结果wordpress不支持分隔符,又给删了)……这种方式挺不错的,特别是KDE下有个统一的个人信息管理软件Kontact,可以高度集成化地管理信息,用来发邮件实在不错,只可惜家里似乎墙了SSH的邮件端口,邮件总是收不到。

//

首先,易手Digia,命途多舛的Qt 5.0终于在圣诞节前夕发布了。这次的一大宣传口号是“One framework to rule them all”,一贯的跨平台能力依旧是其强大之处。此外Qt Quick 2.0也带来了更多的效果,更好的视觉体验,其中包括我个人一直很希望有的文字在透明背景上的次像素渲染。然而我Qt 4仅仅学了没多一点,而且几乎快忘光了,有空需要学习学习5的新特性,以及如何迁移旧有的工程。

巧合的是(也许算不得巧合)基于Qt的优秀桌面环境——KDE也在新近发布了其4.10的RC版。当然,KDE 4.10跟Qt 5并无太大关系(KDE也许会在4.11时用上Qt 5?),我之所以期待4.10只是喜欢它的一些特性而已(比如通知位置终于正常了,以及有了新的锁屏界面)。其实我以前还尝试过beta的时候就升级什么的,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RC1往往是beta应有的稳定程度,毕竟自己的机器还是拿来用的,当试飞员会付出代价。

//

最近有不少用户发文称自己离开了Linux,这事甚至还上了solidot的新闻。作为一贯喜欢对事件发表没技术含量的评论的我,其实本来也是想写点什么东西的。不过因为时间问题作罢了。其实我基本上支持学天仁兄的观点。之所以一个东西会产生,都是因为“有人喜欢”,所以“爱用什么用什么”,实在没有什么互相喷的必要。

LaTeX/BibTeX的中文参考文献格式

前几日用LaTeX配合XeLaTeX写了一篇论文,后面的文献是用BibTeX自动生成的。给老师后老师说参考文献不符合国内期刊要求。我本以为指定一下输出格式应该是个很容易用几个函数解决的事情,后来发现BibTeX的文献格式定义(.srt文件)居然是用一门栈语言编写的。虽然我自认经过一番研究有能力自己写出一份,奈何时间、精力实在有限,耽误不起。胡乱搜索之后发现了这样一个叫做“chinesebst.bst”,长达1507行的定义文件。这一文件最终的输出结果基本符合了要求。想来可笑,我原以为这东西干的事情一个10行的脚本就该能搞定的……

但愿老师别再有什么意见,否则恐怕还要Hack一下。

我的HTC Hero屏幕的光镜照片

HTC Hero屏幕的光镜像
HTC Hero屏幕的光镜像

今天下午的课结束之前照的,4倍物镜+顶置摄像机(貌似是10倍)。由于时间太紧加上一时大意,对焦距的时候是按照目镜对的,于是照相机照的时候焦距不是太准,不过看看一般的细节还是足够的……

顺便说一句,上面的文字是com……

解决Archlinux下Qt Designer打开、保存时段错误崩溃的问题

Arch下的Qt Designer在打开、保存文件夹的时候会因为出现段错误而崩溃。今天查阅Arch的Bug Report,发现是由于kdewidgets.so引起的。

kdewidgets.so是一个Qt Designer的插件,功能是显示KDE风格的打开/保存对话框。不过现在貌似装任何Qt程序在KDE下运行都会出KDE原生的对话框,所以也就没有必要留着了(我怀疑造成崩溃的原因就是这插件和KDE本身的设定有冲突)。所以只需删掉:
 /usr/lib/kde4/plugins/designer/kdewidgets.so
即可。经简单测试,目前尚未发现任何副作用。不过保险起见,建议首先备份。

 

该Bug的回报地址:
https://bugs.archlinux.org/task/24916